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浅析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变迁

来源:UC论文网2020-09-08 15:13

摘要: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讽刺语言以其独特的作用和文化内涵在文学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讽刺语言从书面更多的融入到新的现实语境中,使用更加自由和随意,其内在文化也在不断丰厚和变迁。  关键词:讽刺语言;艺术特色;文化;变迁]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专制制度占据着漫长的时间长河。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无法做到“自由自在的说”,只能够通过书写来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想要...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讽刺语言以其独特的作用和文化内涵在文学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讽刺语言从书面更多的融入到新的现实语境中,使用更加自由和随意,其内在文化也在不断丰厚和变迁。


  关键词:讽刺语言;艺术特色;文化;变迁]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专制制度占据着漫长的时间长河。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无法做到“自由自在的说”,只能够通过书写来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讽刺语言成为了鞭挞社会黑暗、发表内心不满等不能够直接表达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自由独立的人格觉醒,在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下,讽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而其中的意义也丰富多样。本文从讽刺语言的起源说起,分析其艺术特色以及当下语境中讽刺语言的模糊性,浅析讽刺语言中文化的变迁。


  一、讽刺语言的内涵


  (一)讽刺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其灵魂就在于语言蕴含和表达的意义,领会语言的微妙复杂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和事物的感知。讽刺语言一方面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另一方面也是有声语言中常常运用的思维表达方式。讽刺语言和人类语言相生相伴,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也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發展。


  (二)讽刺语言的丰富性


  讽刺语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目的、个人需求等进行不同的创作,达到不同的效果。除了文学领域,讽刺语言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打工诗人有时因为经济的困扰,社会地位,亲情缺失等问题而发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之言,以此释放内心的紧张和不平衡。


  二、讽刺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含蓄委婉的表达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善于讽,齐王委身听,源于邹忌用以小见大,睿智地从闺房小语而联系国家大事,来劝诫齐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是推己及人的立场,是顾及君王颜面的立场。邹忌巧用隐语,言在此而意在彼,暗藏机锋。这是一场古代君臣之间需要语言文字功底的智力游戏,能在双方心里产生一种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的智趣和情趣。邹忌作为朝中大臣,是否会和徐公比美尚不可知,但是邹忌根据自己地需要,选择合适地言语,达到了委婉讽刺让齐威王醒悟的目的。


  (二)强烈的对比冲突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文中写到:范进考中了举人,却因为太过于激动欢喜而晕厥,好不容易醒来又开始胡言胡语。丈人胡屠户喝了两碗酒壮胆,一个嘴巴将其打醒。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中举本是皆大欢喜的事件,然而作者另辟蹊径,与之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极具讽刺意味。《吴敬梓评传》中写到“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三)精炼语言是讽刺语言文化底蕴的体现


  讽刺文学中重在对语言的高度概括,用最精简的语言描述最明白的话。李商隐在《贾生》中,一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君王昏庸以及作者的讽刺。鲁迅先生用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却又自命不凡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本质。再比如《祝福》中鲁镇的没有听过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老女人要特意寻来,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这其实符合一种“看客”的心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卑微,见到比自己还要卑微的人群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鲁迅通过简简单单的“老女人”三个字展现出扭曲的心灵和充满的恶意的人,表达自己内心里的憎恨。


  三、讽刺语言在变迁中界限趋向模糊


  (一)教育中的“激励”文化


  或许因为古代“讽谏”成了千古佳话,中国有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说。中国的很多父母通常用讽刺性的语言进行成长激励和建立家长权威。同样,对于听不进去的学生,老师们除了引经据典的谆谆教诲以外,“讽刺”成为更加直接有用的手段。林清玄在文章中多次写过老师:虽然他们的方法不同,我相信他们都有强烈的爱,才会表现那么特别的面目。


  (二)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面表达


  现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交际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讽刺语言从书面融入到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之中。2013年,呵呵恰如其分的排在了8个年度最伤人的词汇的第一位。晚唐诗人韦庄在《菩萨蛮》中写道: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里的"呵呵"指笑声,在文中表达勉强作乐之意。随着网络的发展,呵呵一词的内涵也在使用中不断补充甚至产生异变。人们常在对一些负面新闻或者自己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借其表达自己的讽刺和极不耐烦的心理。在陌生人组成的轻松的氛围下,人心的自由开始释放,互黑互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亲密关系的体现或者是“塑料情谊”上演的戏码。


  四、结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不懂好坏话”,问题在于许多语言在使用中或者我们的体会中产生了异变。“哇,那你可真厉害。”在表达由衷赞美的同时,也可以表达讥讽之意。同样,在我们对作品的和语言的理解之中有了更多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总而言之,讽刺性语言满足了使用者的创作需要,不管是口语交流还是书面表达,表达者都寄托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及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者不适合用正常的语言交流时,人们首先会想到用讽刺语言,而其效果也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陈美林.吴敬梓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2]林清玄.咸也好,淡也好[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

  [3]巩建文.浅谈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评《论语言的起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14.

  作者简介尹姿懿,笔名:寒蝉冬凌,四川成都,露天文学主编,青朗研习社HR。曹中华,安徽六安,露天文学播音部部长,网上四川文化频道签约作家。王天宁,笔名:雪玥风兮,贵州惠水,露天文学签约作家,长河诗刊签约作家。杨条,贵州六盘水,露天文学审稿部部长,长河诗刊签约作家。严特渊,露天文学副主编,清江诗刊签约诗人。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