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理念下《企业管理学》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09-11 11:04

摘要:

  本文为江西省2019年度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企业管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XJG-19-12-24)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分析《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重构《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关键词】课...

  本文为江西省2019年度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企业管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XJG-19-12-24)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分析《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重构《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企业管理学;建设路径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再次提出“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成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真理洗礼的同时得到价值上的升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等,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内容融入所有课程中,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在价值


  《企业管理学》是医学院校药学营销、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方向)的专业课。《企业管理学》是研究各种企业管理活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融思想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交叉课程,其中蕴含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法治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大量的德育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了解当今企业管理的新思想和发展趋势。利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契机,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理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等进行《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课程建设,深度发掘和系统梳理《企业管理学》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人文精神和管理素质能力等。


  三、《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江西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门制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在此契机下,立足于《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重构《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


  在课程研究基础上,按照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对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重构。重构的《企业管理学》课程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即企业管理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条是暗线,在原有明线基础上,有机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着力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和收集在内容上除了注重与教学内容吻合性、针对性之外,充分考虑课程德育教育目标融合的契合性与准确性,并且要判断学生的可接受性和认同性。收集手段上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挖据与梳理,加工整理后形成一套专题集,包括企业管理案例集、优秀企业家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集等,并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开发特性。


  同时在课程设计中植入企业管理学前沿发展内容,以满足“创新性”标准。前沿发展包括企业管理学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等,通过前沿发展的介绍,增加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洞察力的敏锐性。另外,以问题为导向重新梳理知识点。在信息时代,必须转换视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PBL教学等方法,跳出原有教材章节的约束,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和归并,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总之,在《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专业课教师精心挖掘各种思政资源和德育素材,重构教学内容,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实现“德业融合”。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企业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然切入,如何运用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达到“知识传授有形、价值引领无形”的效果;围绕教师如何讲授、学生如何参与、师生如何交流互动、师师如何合作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课堂教授+小组探讨+学生报告”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小组探讨和学生报告主要是围绕“专题集”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5-6人为一组,每组发掘和收集一个企业管理案例、一个优秀企业家和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或智慧,择优加工整理形成专题集。通过此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此活动传播优秀企业家名人轶事,加深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优秀企业家的“创新创造、实干苦干”和“爱国、敬业、诚信”等等。通过此活动,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遵守商业道德、恪守职业伦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创新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一是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学习平台,开展学生签到、课前预习、作业提交、提问交流等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二是在讲授相关章节时,比如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章节,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理论知识。三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生讲生评、案例教学、企业实地参观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感性认识。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课程思政作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意味着需要更加健全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在《企业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尝试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首先是评价的方式与标准。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不仅注重教学的结果也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方式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课堂考核与课下考核并重,设计综合性、多元化地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参与度和努力程度。比如,课程的考核由传统的平时考核(即形成性评价)30%、期末考核(即闭卷笔试)70%改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平时考核除了原来的课堂考核,增加了课后考核。课堂考核中,将每周的小组企业介绍、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专题集汇报等环节纳入考核维度;课后考核,主要是通过学习通,开展线上学习、互动、小组讨论与测试等,由主讲教师结合学习平台的统计情况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予以考核评价。在期末考试题型的设计中,增加非标答的主观题,既要运用专业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涉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评价的标准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评价。


  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专业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兼职班主任评价等。再次是评价结果的反馈。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程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师生合作与师师合作挖掘更多更好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切入点及结合度以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校有些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破除高校专业课程长期存在的“育人孤岛”困境,必须认识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互动统一关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逐步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


  首先,各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以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如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也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使教研室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能以较专业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江西中医药大学从2018年开始在教学活动月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和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促进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增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和“名家专訪”等形式的交流与培训,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体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参考文献】

  [1] 秦厚荣,徐海蓉.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触点”和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61-64.

  [2] 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64-66.

  [3] 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44-46.

  [4] 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5] 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8):64-68.

  [6]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表现及其培育途径[J].江苏高教研究,2019(11):80-84.

  【作者简介】侯 睿(1998—)女,硕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李坦英(1972—)女,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