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

来源:UC论文网2020-09-14 09:28

摘要:

  内容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本文着重分析语言文化因素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因素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

  内容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本文着重分析语言文化因素在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因素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可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助语言的表达形式得以呈现,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只有将语言教学和相关的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才能深化语言教学的本质。


  1.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是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并且体现汉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不能等同于人类文化学范畴的文化概念。语言文化因素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较为密切,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的影响,隐含在语法、词汇、语用等语言系统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2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准确得体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所以,语言文化因素的融入自然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教学本身出发,语言文化因素的导入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偏误的产生,缓解学生因文化冲突带来的抵触情感,顺利渡过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调动学生了解汉文化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汉语的构造和使用,掌握中国人如此表达的原因和意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着力提高学生对于差异文化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体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具有依附性和隱含性,蕴含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语法、词汇和语用教学都应体现语言文化因素。


  2.1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语法主要表现为构词方式、词组搭配、句型句式以及话语篇章的逻辑顺序,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汉语组合方式所体现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从汉语的构词方式来看,偏正式词语:笔直、葱绿、雪亮,采用直观、具象的方式展现词语的内容;联合式词语比如:是非、动静、提高、说服、推翻,由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语素构成,涉及矛盾的两端,汉语这种独特的构词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认知方式。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合,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往往有种“言不尽意”的效果。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以名词简单排列,流水句的样态,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语法成分的衔接,以经济凝练的表层形式传达出丰韵的深层语义,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山村秋景图。以意义主导形式,用语境提炼内容,顺其自然,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统一观念。无论是词组的构造方式还是话语篇章的衔接顺序,都在组合层面上凸显汉民族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特征。


  2.2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汉语词汇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是汉语语义的一种体现。语义分为客观语义和主观语义,客观语义即字面意思,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被附上特殊意义的则是主观语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植根于汉语词汇中的文化附加义。文化附加义源于不同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具体表现为词汇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态度色彩以及形象色彩。就汉语中的颜色词来说,特殊的联想意义显而易见,“红色”在汉文化中往往与热情、光明、兴旺、温暖、革命以及忠义的文化语义相关联,西方文化中,“红色”却意味着暴力和血腥;“喜鹊”在中国人心中寓意吉祥与美好;“松竹梅”象征正直、高尚、纯洁;“仙鹤”代表延年益寿;“老虎”多指威武和力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仅仅只展现表面的客观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截然不同的义项,这种象征的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福寿禄喜的价值观,将精神寄托于客观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折射出中国人与众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和思维模式,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


  2.3在汉语语用教学中的体现


  语用即“语言的使用”,不仅要遵循语言本体结构,还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规约以及认知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汉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言语习惯,超越语言的表层意义,打造高语境文化的特性。汉语称谓词有亲属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否定词有形式否定和内容否定之分;谦词、敬词、见面语、委婉语、禁忌语等皆有特定的会话习惯和内涵。比如:1.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A:我把妈妈的钱包弄丢了。B:这下可好了。2.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你没记错吧,我下个月才回中国。形式与内容的不对称性透视出汉文化相反相依的思维习惯。“过奖了”、“哪里哪里”,中国人对待夸奖习惯性推脱,是汉文化中谦虚理念的缩影;“马马虎虎”、“还凑合吧”,流露出汉民族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和谐公正。在理解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汉语的会话习惯和会话方式,学会分析汉语中表情、体态、停顿、重复、语气语调等副语言信息,有利于培养交际预感,提高汉语交际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基于语言文化因素的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需要从宏观上科学把握文化内容,系统地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林国立先生指出虽然文化因素渗透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项目中,但是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文化因素体系。以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为纲,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避免冲突和重叠,有序合理地铺设各类文化因素。引导学习者在“知其所以然”的文化联系中逐步解释和建构新的语言认知系统和思维模式,运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思考问题,走向语言层次的新高度。


  3.2层次性原则


  文化因素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补充,应该遵循语言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方面,文化因素的渗透应该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先表层文化,后深层文化;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初级、中级、高级应分阶段分层次地导入文化因素:初级阶段重点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中高级阶段旨在强化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例如,汉语中的“知音”一词,意为知己,形容朋友间的友谊,学生在初级阶段只需理解“知音”的意思,即可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至于来源于哪个古典故事,到高级阶段再给予具体的解释。


  3.3实践性原则


  鉴于汉语学习的目的是用于真实的交际,实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注重文化的时效性,挑选当代“活”的紧跟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摈弃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少见的、过时的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不仅仅是某一地域或民族的个性文化,以主流文化为本,将实际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语言交际又是一种双向性的轮换交流,实践是交际的灵魂所在,唯有真正的交际才能实现“知”到“行”的转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给学习者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提前设定场景和角色,在近乎真实的话轮中体验汉语,培养语感,强化汉语思维。


  4.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


  语言文化因素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隐含在语法、词汇和语用层面,与文化知识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4.1转变观念,提升文化修养


  树立文化意识,是实施语言文化因素教学的首要任务。对外汉语教师应对中华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自觉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联系起来,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利用不同阶段的教材,融入语言文化因素,在初级阶段,教师可结合口语会话内容,强调语用规约和会话习惯;中级阶段,教师依据阅读课材料,讲授词汇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意義;高级阶段,教师应当深入讲解语法结构的内涵,开设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知识课程。塑造教师本身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4.2因材施教,开展差异化教学


  从性质上来说,语言文化因素教学是辅助语言教学的,切勿本末倒置,如若导入过多的文化因素,汉语课则变成文化知识课,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文化内容,精准把握教材,发掘特色的文化内容,诠释文化要点。学会分析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重视学生国别的差异,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下,因材施教,优势互补,解决交际难题。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相对熟悉,文化正迁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欧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文化截然不同,教师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认知和感受文化因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教学。


  4.3寓教于乐,将文化因素教学贯穿始终


  中华文化浩瀚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应发挥优势,寓教于乐,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传递语言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汉语学习者的浓厚兴趣。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语言文化因素教学都将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在真实的语境交流中切身感受语用文化中融入的文化因素。汉语中的“意思”一词,“意思意思”、“一点小意思”、“真是不好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义项,教师在课上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角色扮演,在趣味性的任务型练习中让学生去理解和“意思”的含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会“意思”的语用环境和社会规约,将课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课后的文化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语


  《礼记·曲礼上》有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传授语言结构规律,还要引导学习者习得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除语法、词汇、语用文化之外,语音和汉字文化也同样承载着丰韵的文化传统,如语音方面,四呼分类法体现东方文化的感性特征,形象思维占主导;汉字以形声字为主,部件构造揭示汉字意义,追溯汉字文化本源,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把植根于语言中不被本族人察觉的文化内涵呈现于语言层面之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层次的不同,语言文化因素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有所区别,对外汉语教师应在科学分类的体系中,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落实实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汉文化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效提高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