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法学法律类 > 刑法论文 > 正文

中国刑法的人道化和轻刑化

来源:UC论文网2015-10-31 14:50

摘要:

中国学术杂志网提供:中国刑法的人道化和轻刑化有关杂志投稿须知、栏目设置、收录情况和中国刑法论文论文发表范

1刑罚目的

我赞同的刑罚目的是三层次说: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第二层目的———预防犯罪,第三层目的———保护法益。

1.1刑罚的第一层次目的———惩罚犯罪

要论刑罚的内在属性,我认为应当首推惩罚性。我们说要使刑罚发挥惩治犯罪的作用,一方面是就是通过刑罚对犯罪分子造成一定的痛苦,使其思悔改。另一方面,通过内心赎罪感使其主动悔改,赎罪感经常意味着行为人在内心中将刑罚作为正义的标杆而加以接受,从而通过心灵上的反省而改过自新,并且通过赎罪使自己重新获得人格和社会性的纯洁,但是这样一种以人格心灵的自主方式显示出来的赎罪方式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人格的自新。通过对行为人的监禁来保护一般公众免受侵害,通过对行为人适用刑罚来威慑其不得实施其他犯罪,并且通过对行为人的教育来防止再犯罪。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惯犯的问题,对既无法遏制又无法矫正的惯犯,我们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单纯的偶犯进行威慑,对可以矫正的罪犯加以矫正,这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国刑法理论中的确主张量刑时可以考虑犯罪人犯罪前的表现与犯罪后的态度、是初犯或是偶犯还是惯犯等因素,但这些因素都是作为酌定情节来考虑的,是由人民法院在刑罚裁量时应当灵活掌握而酌情适用的。刑罚目的的选择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对特定刑罚的价值选择,可能由于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2刑罚的第二层目的———预防犯罪

人道主义在刑罚中的不断渗透融合,使单纯的报复性的刑罚作用日渐淡化,而对犯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乃至教育作用在各国法律中越发突显。刑罚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将来没有犯罪发生。故此,刑罚应当与防止犯罪的目的相联系,刑罚人道主义及其原则作为折射刑罚文明程度的尺度使刑罚越来越具有人性、仁爱的特性,并且已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它强调,犯罪人也是人,也有其尊严和独立人格,对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待遇均是反人道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尊重犯罪人的人格尊严和刑罚措施人道化,也禁止把罪犯当作实现刑罚目的的工具。使罪犯因为犯罪受处罚却并不因此而丧失其人格自尊,这样才有利于鼓励社会大众对整个国家上层建筑的认同和自愿服从法制约束。刑罚人道主义作为一项原则和一种伦理精神,它不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判断目的与手段是否合理及正义的尺度。刑罚人道化,在行刑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废除残害肉体刑、废除死刑或者在保留死刑的情况下严格限制死刑的使用。刑罚人道主义使得刑罚发展体现出向现代文明的转化。历史上的某些朝代也有刑罚人道化的提法,比如死刑被限制使用,身体刑被取消,自由刑成为主体等。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自由刑的执行,开始由监狱化走向开放式,禁锢惩罚越来越少,促进其回归社会的越来越多。刑罚人道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范畴。可以确定,刑罚的目的和功能都将紧紧围绕人道主义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尊严与价值必将得到更大地保护和发扬。

1.3刑罚的第三层目的———保护法益

保护法益,摒弃一切严酷刑罚,在法治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要关注与人道主义相适应的法律完善。不能单纯为了刑罚而刑罚,要立足于人的本质方面的更新和再造,用人道主义的感化使罪犯得到人性的尊重、人格的提升,激活罪犯改悔自新,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

2刑罚人道

特别要注意强调对犯罪人的关怀,与国际接轨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就中国来说,目前,从法律制度建设上,要践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首先,必须重视罪刑法定原则,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使一切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受到刑罚制裁。同时,要杜绝严打风、随意加重刑罚甚至酿成冤假错案的失误等现象。在刑罚实践中,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保证国家刑罚权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公民,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作用。其次,要慎重适用死刑。当今各国现行的刑罚体系中,刑罚更加轻缓,并增加了很多刑罚的替代措施来尽量减少刑罚的痛苦。尽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废除死刑制度还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应当逐步改变死刑适用上的报应与威慑功能观念,重视刑罚的矫正与导引功能,逐步破除对死刑在遏制犯罪中的盲目崇拜与依赖,在现行刑法的框架内,树立轻刑化观念,尽量减少死刑的适用,以逐渐过渡到废除死刑。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刑罚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超前于刑罚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创造性接受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研究中国具体国情,发挥综合力量与综合优势来医治社会,遏制犯罪,这比发生犯罪之后的刑罚更有人道主义价值。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