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0-09-25 09:42

摘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主要的培养场所,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國家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供相关同仁借鉴。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高校应该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形式,以及本科教育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主要的培养场所,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國家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供相关同仁借鉴。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高校应该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形式,以及本科教育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可以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应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确定人才培养要求,并在此技术上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配备相应的师资队伍,从而实现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以下列目标为主进行: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商务英语能力;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掌握较深;通晓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国际投融资及国际货运的知识;能够充分熟悉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与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有一定掌握;可以在跨国公司、涉外经贸部门及金融机构等,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要求


  在落实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具体的着眼点就是培养要求,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职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只有达到具体的标准,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1.综合素养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活动中,积极履行责任,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第三,有比较强的法律意识,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充分了解,可以合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有着良好适应社会能力,可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并且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1]。


  2.知识结构


  一是,对报关与国际货运的有关政策法规有详细了解,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以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二是,熟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晓该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并且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熟练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运用。三是,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合同签订、交易磋商等多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可以熟练掌握,且了解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规;四是,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管理与风险规避策略要熟悉。


  3.职业技能


  一是,较强的商务英语能力,可以在收发外贸函电与国际商务谈判中,熟练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的组织、规划及管理等多项工作。二是,对不同的外贸业务管理系统都可以熟悉利用,且在各类电子平台上,可以开发境外客户。三是,可以熟练完成具体的业务,如报关、退税、单证制作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保证教学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具体分析。


  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与“学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采用理实结合的“双线”教学培养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按照这一专业的技术要求、实务内容进行教学,而在实训课程方面,主要涉及商务谈判实训、国际结算实训等,并要与相关企业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条件良好的实训平台,满足实际的学习需求[2]。


  2.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一般长期处于一线教学岗位,虽然相关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发展较快,教师的自身素质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必须组建一支具有突出专业教学能力、行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高校要积极引入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优先选择在企业工作时间较久、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将他们补充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地教师团队之中,这样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校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行业的实践经历,学校的专业教师就能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对双方都没有坏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条件更好的实训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优先选择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这样既能为企业省去新员工培训的步骤,节约支出,还能保证新员工可以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提前熟悉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相关业务流程,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之后的实训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提升。所以,学校与企业应在未来不断深化合作,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并积极履行职责,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赢局面。


  4.语言与专业双技能


  国际经贸的相关工作,主要是与一些外国企业打交道,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是很难胜任这些工作的。所以,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身就业的层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注重英语应用训练,主要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对此,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设置一些“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等课程,强化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3]。此外,要将一些必修课程,如“商务谈判实训”等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让学生可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双项技能。


  三、实施效果评价


  1.课堂参与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撑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合理,课堂的趣味性明显增加,对提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会直接决定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就无法掌握相关的技能。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课程考核


  在课程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课程考核。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侧重于书面考试的成绩,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应该对考核环节进行优化,以体现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制定合适的考核内容,并注重过程性评测,提高考核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总之,就是不能以书面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提高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并丰富考核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


  3.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外,还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专业竞争力。通常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单证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利用这些全国性的大赛,来检验学生的真正实力,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更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以跨境电商企业、商业银行与国际物流企业等为主,近年来这一专业的就业率不断提升,在各专业中,就业优势明显,所以可以根据就业情况来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专业人才指的是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业务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育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