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我们是怎样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

来源:UC论文网2020-09-26 10:07

摘要:

  我县地处浙西天目山区,全县46万人口,原有文化教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到70年代初,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85%,读完小学毕业的不到70%。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千问题的决定》,加快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速度。去年,经浙江省教育厅组织检查验收,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95%,在校学生年巩固半为99.4%,毕业班学生毕业串为99.64%,1...

  我县地处浙西天目山区,全县46万人口,原有文化教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到70年代初,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85%,读完小学毕业的不到70%。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千问题的决定》,加快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速度。去年,经浙江省教育厅组织检查验收,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95%,在校学生年巩固半为99.4%,毕业班学生毕业串为99.64%,12至15岁少年中小学毕业普及率為96.47%。原计划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已提前两年实现。


  建立学校管理组织搞好集资办学


  在广大农村,要筹集、管理和合理使用办学资金,光靠教育部门和党政部门,是忙不过来的。只有当群众真正把教育看作自己的事业,才能越办越兴旺。杨岭乡金岫小学是三个村的联办完小。过去学校有事情三个村互相推,致使校舍破旧无人修,经费短缺无人管,民办教师工资无处要。群众说:这真叫“三个和尚没水吃”!1979年,他们感到这样下去要贻误下一代,于是由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家长、教师代表联合成立了学校管理小组,推选学校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共同解决学校的困难。如今,学校修整一新,九个教室的窗户全部装上玻璃和铁栅栏;民办教师的工资统筹解决,还每人每月增加了四元;去年又从队办企业中拿出1,500元舔置了教学设备。校管组还规定每年假期由三个村轮流派人护校,让老师安心休息。


  目前,象这样的校管组织已在全县较普遍地建立起来。形式有乡、村两种:乡一级叫学校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乡党委或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任主任,由乡团委书记、妇联主任、校长、村干部代表等参加,主要负责乡中心小学的建设;村一级叫学校管理小组,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由社员、教师代表参.加,主要负责各村小学的建设。它在乡、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筹措、管理和合理使用群众集资办学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关心和帮助教师的生活、工作;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学校组织学生入学。一些暂未建立这类组织的乡、村,也有几名热心教育事业的基层干部为学校办事。这样,全县形成了2,000多人的一支办学积极分子队伍,他们所起的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赞扬,农民,称他们是“不登讲台的园丁,学校的好参谋、好管家”。


  群众办学的巨大力量突出表现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我县原有学校校舍70%是破旧的祠堂、庙宇,危房占校舍面积的一半。为了修建校舍,群众集资每年在50万元以上,加上国家补助一点,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先后共改造和新建了校舍约26万平方米,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多时间里新建校舍7.3万多平方米,使危房面积下降到了1.4%,每个小学生占有面积达,到了4.5平方米,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教师的住房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建立岗位责任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普及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象我们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县,没有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但长期以来在教师中也同样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和广大教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1979年春,我们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由点到而开始改革初等教育的管理制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小学教师中推行了以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和“校风、校纪、校容"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县政府规定教师的提薪、晋级、评比先进都要把这方面的要求作为主要考察内容。对此,县教育局制订了具体的要求、办法和制度。有的学校把落实这个责任制归纳为“规划到校,要求到组,责任到人,赏罚分明"四句话,这使每一所学校和教师在普及教育中的任务更具体,责任更明确,因而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调动了积极性。责任制建立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严格起来了,教师的交接班制度健全起来了;很多学校还作出了“学生半天不到问原因,一天不到上家门,三天不到报乡校”的规定,并采取了减少留级生的措施。此类规.章制度和办法的建立和健全,使普及初等教育更有了保证。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几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普及教育的规律,也记录了广大教师为普及教育而辛勤劳动的事迹。“孩子的成长是老师用心血换来的。”群众用这样的话来赞扬老师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西天目乡关口小学20多个学生散布在15里方圆的9个居住点。让孩子天天走读或由教师巡回教学都不可能。原任教师童美珍经大队党支部同意,和家长商量,让路远的16名学生住校,白天教书,晚上照料学生,既当教师,又当保育员,日夜为孩子的成长操劳。后任教师曹金河接过前任的班,毫不松懈,照样日夜关心、照料学生,有时遇到山洪暴发,连星期天也要留在学校和学生吃住在一起,还要给学生晒被、换衣、做饭。由于教师毫不间断的艰苦努力,使这个深山冷坞普及了小学教育。


  根据山区特点多形式多规格办学


  我县山脉占总面积的86%。全县11万农户分散在2,507个自然村。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差异很大,生产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按一个模式办学,是不利于普及初等教育的。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县学龄儿童由高峰期1971年的83,200多人,减少到1983年的38,500多人,减少一半多。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合理布点才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和提高的新问题。


  我们要求教育局搞清“一本帐、两张图”。一本帐是全县当年和以后七年学龄儿童的实际状况;两张图是每所小学座落、环境、学区分布图和每个学校的校舍平面图。为此,县教育局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普查和典型调查,摸清了上述情况。这就为学校布局、办学形式和教学要求的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学校布局上,我们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学校设点过少,不能方便儿童入学.或坚持读完小学毕业;而设点过多,学校规模太小,既不利于节约人力财力物力,也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做法是:高小点由村联办为主,相对集中,路远学生实行寄宿或带中饭上学,让五年级学生能集中在完小点单班学习;初小以村办为主,适当分散,便于普及;对不足十名学生的小学,改办为简易小学。全县农村小学就按乡中心、联办完小、村校、简易小学等多层次的结构分布。这种有分散,又有相对集中的学校布局,比较符合我们山区的特点。


  在办学形式上,普遍实行一班多年级的复式教学,全县61%的学生在复式班学习。考虑到小学复式程度过多,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我们又采取隔年招生,交叉人学,发展寄宿制学校等措施来增加单式教学,减少复式班和复式程度。每年我县有五六十所学校实行隔年招生或交叉人学,有80多所小学具备了寄宿条件,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按年级集中,减少了复式程度,以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按不同类型提出要求:对乡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要求按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开课;对村校允许变通,要求学好语文、数学、常识、思想品德课;对简易小学主要学好语文、数学。这样一种多样化的复合式的办学结构,顺应了山区的特点和山区人民的愿望,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打开了路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