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正文

浅谈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日常生活诗学

来源:UC论文网2020-09-30 09:26

摘要:

  摘要: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和产物,在西方文学界中,日常生活则表现出了悖论和多向度的景观,现代中国文学则表达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动荡和分裂性,而日常生活诗学就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混沌过程中诞生。在现代文学界,长篇小说的在流行标志着作为修辞策略的日常生活再次来到了我们身边,无论是对阶级斗争的阐述,还是对拾荒者的描写,或是对女性的刻画,日常生活表达出了对文学、文化、价值观的想象。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摘要: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和产物,在西方文学界中,日常生活则表现出了悖论和多向度的景观,现代中国文学则表达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动荡和分裂性,而日常生活诗学就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混沌过程中诞生。在现代文学界,长篇小说的在流行标志着作为修辞策略的日常生活再次来到了我们身边,无论是对阶级斗争的阐述,还是对拾荒者的描写,或是对女性的刻画,日常生活表达出了对文学、文化、价值观的想象。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日常生活诗学


  引言:AgnesHeller(赫勒)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复性因素,如思维模式或实践活动等会导致“人的行为和思维中的某种僵硬”,此外,日常生活也经常被“使之人道化,即扬弃日常生活的自在化和异化特征”。Heller认为,这种现象也“是日常生活的灾难”。而BenHighmore(海默尔)也提出了与Heller相似的观点,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两个含义:“反复出现的行为”和“经验的避难所”。上述都是西方文学界对日常生活的认知,而本文则从我国文学和诗学的角度,讨论了我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文学上的重构,以此来彰显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日常生活诗学的存在价值和精神内涵。


  一、我国现代文学运动和日常生活诗学的开端


  在新文化运动的末期,文学界上出现了两种对于日常生活的态度,第一种是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对付日常的萎缩性力量”,认为日常生活会使文学审美和创新运动“堕入鄙俗不堪的境地”;而另一种是则是印象主义的审美先锋,与第一种截然相反,这一类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鲁迅的《彷徨》在后世文学家看来都是其在经历了失望与迷茫的低潮所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也确实存在大量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单调的批判性表达,而导火索就是1923和1924年鲁迅与其兄周作人的两次不愉快事件。鲁迅的作品中虽然存在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但鲁迅的本意并非完全抹杀掉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是尽量规避日常生活的风险,并对其存在和意义进行超越和升华。


  民国时期诸多文学大师所创造的中国近代文学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深刻表达和揭露了日常生活中的动荡和分裂,在这之中,“城乡冲突”就是中国近代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描述的典型,例如描写了吴老太爷的丧事的《子夜》,描写了勤劳者的末路的《骆驼祥子》,以及描写了再也回不去了的陈白露《日出》等作品,都是刻画了城乡冲突的代表。乡村生活代表的是缓慢、平静,而大城市代表的是复杂、紊乱的方向以及具有攻击性的特点,除了上述的作品之外,还有诸如《边城》、《都市一妇人》、《金锁记》等也都刻画了城乡冲突和日常生活的动荡和分裂。


  二、当代经验与日常生活诗学的兴起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日常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讲话中强调“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胡风认为,不能将“激烈斗争”看作是日常生活的意义,苏联作家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中对日常生活的讨论也影响到了我国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以《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为代表的“百花文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基本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态”部分,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基本的”事物,顯然不如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和“高度”。


  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倾向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和“质朴”的方面,例如汪曾祺的《受戒》和《大淖记事》中就是对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和最质朴的事物的描写,展示了日常生活本身的美感。这种“民间写作”风格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究其背后的原因,大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日常生活显得不再那么单调而乏味,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当然这也只有在生活富足之后才会出现,如果让作家们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中“质朴的美感”,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在1985年左右,我国的“新历史小说”开始发展起来,与写实小说一道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风潮。90年代之后,这种以“新”为创作追求的运动开始在我国文学界流行,这种“新”型小说也注重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例如《白鹿原》就用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主角白嘉轩的描写,折射出我国地域史和文化史,此外,像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中也是通过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并不以文学论点为转移,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才出现了关于人生、社会、时代等因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结论: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标志和产物,诠释了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向,“生活”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各种文学题材中。很多知名文学家例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胡适等均在其作品中就表达出了生活的艺术形式,这也许和现实世界的肮脏和污浊以至于和艺术形态的差别过大有关,此外,现代主义也随同这些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而传播开来。日常生活中所浮现出的现代主义色彩带给读者以全新的感觉和阅读体验,各种不同作家、不同表述风格的关于日常生活的作品一同构成了日常生活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