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0-01 09:26

摘要:

  “一带一路”是我们国家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与周围其他国家共同建立的新型的贸易模式,这种新型的贸易方式会极大的推动我们国家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前行速度。在这种国际经济不间断前行的时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者变得更加紧缺,这种紧缺不是说我们缺少具备国际经贸知识的人,而是指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者没有很好掌握经济快速前行的最新方向,使得人才的产出和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出现了间隙。因此在“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我们国家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与周围其他国家共同建立的新型的贸易模式,这种新型的贸易方式会极大的推动我们国家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前行速度。在这种国际经济不间断前行的时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者变得更加紧缺,这种紧缺不是说我们缺少具备国际经贸知识的人,而是指现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者没有很好掌握经济快速前行的最新方向,使得人才的产出和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出现了间隙。因此在“一带一路”新型经济模式的领导下,我们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快速的培养出适合新经济环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者变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由于专业、岗位的不同,人才培养也具有不一样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是需要保证人才实现德智体三方面均衡成长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如经营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政策性,学生通过这此理论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基础的经济性知识、贸易主要理论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原则,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合法做事,热爱工作,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学习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和诚信意识,树立诚实守信,教育会计工作者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实际上,我们所谈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具有整体性的内容,不仅具有指导性,还具有实践性,是对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一次汇总和整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鸿沟明显


  第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铸新淘旧,涌现出一批带有时代特色的精良的教材。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过时与保守,这些优秀和精良的教材并没有在教学中起到引领作用。在教学中,许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教材更是因循守旧,这种情况客观上阻碍了知识传播的时效性,与国际贸易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第二,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不论是从学时安排还是从学期末考核的角度,过于突出理论的重要性,而实践性和实务性的课程恰恰相反。这会给教学过程造成一种无形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双创”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扼杀,直接导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劲不足。


  第三,转换知识的能力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探索中,缺乏对认知实践能力的有效考核机制,使得知识仅仅停留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或者结课论文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所学知识得不到实践检验。


  第四,几乎所有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不论是“985”还是“211”甚至一些普通的综合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定位多数为服务“国际”,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比较低,最终导致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紧密联系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特点,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之前最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从事过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研究。事实上,现在引进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大学授课,实践指导这个领域比较薄弱。其次,教师梯队的建设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应用型定位的学校,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不合理问题比較突出。这种类型的学校高职称的人才本身比较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带头人更是稀缺资源,甚至教授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教学科研缺乏开拓性成果,青年教师在摸索中前进,科研和教学在速度和方向上均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除了少数省份以外,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一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1999年教育部扩大招生规模以后,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与高校的扩招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凸显出来,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教师、教学设施等都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开设,持续多年高考报名的热门专业转眼变成就业的冷门专业。学生人数的巨增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狭窄的培训路径成为最大的矛盾,也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首先应具备与当地经济适配的专业技能。同时,有必要具备从事该行业的其他基本知识素养。从培养优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要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和“知识更新速度化”理念、“双创”核心能力,以及国际大格局和国际化视野。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就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基本素质教育下,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时代变化,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不断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进步人才,能够切实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打破固有的、保守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要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注重国际化的同时,兼顾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教学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高远的目标与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一对非常显著的矛盾。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和大中专教育都开设了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但是问题也同样的突出和明显,大多数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得我们的培养模式单一,缺少了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培养目的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成为具备国际经贸知识的工作者,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这种培养目的缺乏了对社会需求的调研,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应用产生了空隙,这种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关系导致了具备国际经贸知识的工作者转行到其他专业领域,使得我们的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在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中,教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的课程往往都是单一的理论研究,缺少了必要的实验环节,因此我们的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的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但是不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临时判断和解决能力,加大了具备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全速前进经济体系之间的差距。与这种重视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知识传授模式极大的限制了此专业的学生社会从事本专业的几率。我们教学的方式使得我们的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具备较少的突发事件临时判断和解决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我们高等教育的考察手段主要停留在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上课出勤情况,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考查方式都无法教授和体现学生的创新型,此外,学生参与的极少数的实践课时,都是被学校强加安排的,更加无法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创意和临时判断和解决技能。


  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优化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使之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针对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模块构建中的系统问题,高校应尽快建立与国际贸易形势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发展相吻合。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和精练性并重,并且与“一带一路”贸易人才发展需求无缝对接,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产业培养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在核心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不仅是学时方面,更要结合甚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重点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初步设想为: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微观)、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国际贸易思维意识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水平;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兼顾实践性、创新性,更要突出与时俱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专业技能应用实践、企业创新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三部分组成完整的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或者最初的认知实践。翻转课堂后,课程模拟实践要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在接受专業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模拟实际操作,通过课程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企业创新实践或者毕业实习,是国贸专业实务性和操作性的招牌,主要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这恰恰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重中之重。


  (二)提高教师素质


  对在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先进技术,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不断探索和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使之能够与国际教学实践接轨。强化提高教师素质,推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需要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的确立,保证各行政部门之间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对教师能力进行监督和约束,尤其是需要在全校范围内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其形式不拘泥于校内培训进修活动,还可以进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通过系统的进修学习来提升综合素质,使得师资队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为了紧跟现代教育体制中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针对教师多开展微课、听课活动,能够互相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