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变迁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0 09:35

摘要:

  [关键词]期刊;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本文总结了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文收集了国内28本医学影像期刊的资料,对其设立年代、出版状况、文章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总结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变迁,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医学影像期刊设立年代  1977年之前,我国医学影像期刊仅有《中华...

  [关键词]期刊;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本文总结了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文收集了国内28本医学影像期刊的资料,对其设立年代、出版状况、文章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总结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变迁,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医学影像期刊设立年代


  1977年之前,我国医学影像期刊仅有《中华放射学杂志》1本,80、90年代是杂志创立的高峰期,28本中的17本(60.7%)创刊于这个时期,1992年创办了5本杂志,成为影像杂志创立数目最高的年份。2000年后陆续创办了7本,2011年后未见新的医学影像期刊的创立(图1)。


  2中国医学影像期刊出版状况


  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主管单位主要以国家和省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为主,个别杂志以科研机构、社团、大学为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则以科研机构、社团、大学、医院为主。主办单位是从事杂志生产的单位,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地区分布中,华北地区占比最大,为43%,其次为华东(25%)、华南(11%),东北占比最小,仅为3%。在各省(包括直辖市)分布中,北京占30%、上海占11%、山东占11%、广东占11%、天津占7%、陕西占7%。地区文化、经济的不同可能是影响创办杂志的因素。


  28本中国医学影像期刊中,页数最少48页,最多239页;期刊大小均为大16开,纸张均为铜版纸。28本期刊中,月刊18本(64%)、双月刊9本(32%)、季刊1本(4%)。从图2可以看出,月刊的影响因子最高,发表周期越短,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越高。


  3中国医学影像期刊文章内容


  中国医学影像期刊栏目的设置,有按疾病分类,有按部位分类,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部分期刊栏目设置不甚清晰。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文章按部位分类中,心脏、血管的文章占19%,骨肌的文章占14%,腹部的文章占13%,妇产的文章占10%,神经系统的文章占7%,胸部的文章占5%,乳腺的文章占4%,头颈部的文章占2%,其他未明确部位分类的文章占26%。


  图3为中国医学影像期刊刊登的文章按疾病分类的比例图。图中所示的文章按1999年以前、2000—2009年、2010—2019年3个时间段分类。整体上,所有类别的文章均随着年份的递进逐渐增多(除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类文章略呈递增趋势,肿瘤类的文章递增幅度最大,心脏、血管疾病类的文章递增幅度仅次于肿瘤。这与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近30年,肿瘤、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取代感染性疾病和新生儿疾病,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从设备、检查手段来看,X线检查的内容逐渐减少,除乳腺钼靶外,X线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超声检查研究的数量仍然很大。近几十年,由于CT检查具有很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成为临床上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MR检查虽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其普及性不及CT,MR要成为研究的主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此外,近20年综合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研究异军突起,综合影像诊断越来越得到社会和业内的认可。从图4可以看出,文章研究内容以CT、超声和综合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为主。


  4中国医学影像期刊与国外对比


  图5~7对中外医学影像期刊在人均期刊数、医生均期刊数、分类、主要期刊栏目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美国的期刊数最多(43%),其次为欧洲(33%),再次为中国(16%)。从图5可以看出,美国的人均期刊数、医生均期刊数最大,欧洲和日本相当,中国最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占世界人口的19%,影像杂志数量占世界的16%,尽管二者比例相当,但与发达地区(美国、欧洲及日本)相比,我国人均期刊数、医生均期刊数均为最低。


  图6,7是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的影像杂志按设备和部位分类占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期刊为综合性影像期刊。在世界各地,六成以上的期刊不限定某个系统或部位(如腹部影像或神经影像等),五成以上的期刊不限定某种特定的影像学手段(如CT或超声等)。因此,综合性影像期刊仍是现今国内外期刊的主流。按机型分(图6),我国的影像期刊构成和美国总体相似,综合影像手段均占约六成,CT占比我国略高,而核医学占比美国略高,有所差异。按部位分(图7),我国、美国及欧洲均存在四成左右的杂志按部位分类,其中肿瘤、头颈及介入的专科影像杂志较为常见,日本的影像期刊均为部位综合性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和《Radiology》2019年9月份刊登文章的栏目相比较,可以看出《Radiology》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各个方面影响国内医学影像期刊的栏目设置。4本杂志绝大部分的栏目相同或相似,均包含综述、各系统论著、述评、影像技术、专家论坛(专题讲座、专家笔谈)、病例报告等,思维角度相似,仅个别栏目国内期刊未明确设置(如对比剂、卫生政策与实践等)。我国的医学影像期刊应该定位中国特色以及杂志自身特色,才能拥有定位于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读者范围,才能办出具有自身思维及特殊性的特色期刊。


  5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未来


  在变革的今天,我们的科技期刊也将进入全媒体融合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化可以让读者更快地阅读到期刊的内容,让读者更方便、更全面、更立体的接收到我们传递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纸媒的传播能力已无法真正体现科学水平,比如三维影像图片就无法在传统纸媒上立体呈现。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科技期刊的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发现与传播的方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源生推动力。据统计,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2.1亿次,新华社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2.5亿次,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6.1亿次。我们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也在逐年下降,与数据库、网络都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的科技期刊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利用率却极其有限,没有起到新兴媒体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期刊要取得长足发展,就要把新技术的应用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以新技术引领和驱动期刊的转型和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宗旨,创新采编流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国际出版行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问题解决方案商转型,在出版内容、形式和服务上呈现内容碎片化、知识图谱化、数据混合化、服务个性化的特征。学术评价体系越来越注重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社会影响、经济转化以及公众参与,引用数据的全球开放、共享,从而更全面、更有效的进行大数据分析,将是学术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全媒体融合的数字化出版具有巨大的优势,纸质版科技期刊占比逐渐萎缩,但具体的未来发展走向尚不可知,由评价体系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决定。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科技期刊与其他纸质媒体一样面临挑战。我们期刊人必须面对和正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须适应和利用好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媒体的先进技术。传媒领域的变化,必将延伸到科技期刊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所以作为期刊人除了要具备传统的出版工作能力以外,还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打造技术团队,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全媒体人才,来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作者简介]郭启勇(1958-),男,浙江东阳人,教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