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生活教育理论”下学校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0 09:48

摘要:

  【摘要】本文阐释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在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应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做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引领者;教学做合一,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优秀文化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

  【摘要】本文阐释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在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应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做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引领者;教学做合一,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优秀文化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小学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小学为例”(课题编号:2019ZXXKT8)的阶段性成果。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和帝国主义实施的“洋化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他倡导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并且身体力行,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学院、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时至21世纪的今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依然对目前的教育思想有振聋发聩的引领作用。今天,中国学校教育在强调现代化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标。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能为教师提供和打开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1.对“生活”开放丰满的解读


  由于经历、学识不同,每个人对“生活”概念的理解也多种多样。有的人认为“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的日常活动;也有人认为“生活”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存所必须从事的职业和劳动;还有人认为“生活”就是街头巷尾和家长里短……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的含义远比以上种种广阔得多。他认为,“生活”的“生”表示生存、生长、生产、发展等;“活”就是活动,凡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陶先生把这种生活称为“生活主义”的生活。


  2.对“教育”常读常新的解读


  对教育和教师最经典的解读,当推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比较传统的理解中,教育是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培养活动,是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方式。而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论述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一是“教育是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就是社会的改造,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有改造的意义……教育好比是火……教育又好比是冰……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三是“教育是社会经验的改造”。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的变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化人,在于改造社会。


  3.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阐述


  “生活教育理论”由三大原理构成,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多次论述“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意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理论的自然延伸,它表明,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而教育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传统的“教授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教学这一件事的三个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三个维度,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三为一的,即教的方法应该依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做的方法。


  二、“生活教育理論”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思考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


  1.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突出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措施


  学校是社会构成的一个特殊场所,通常有明确的范围,有牢固的围墙及坚固的大门。我们常常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今天更应该把它当作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场所。这个场所既有别于个性、单纯的原生家庭,又有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职场,朗朗的读书声是它的标识。因此,对于在其中学习的学生来讲,这里是一个以文化导引为主的大家庭和大环境。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张桌椅板凳、每一幅字画诗赋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感化和教化作用:校园中窗明几净的教室、活动室,无疑是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的保障;学校墙面上的彩画、招贴画、座右铭,既美化了校园,又让身居其中的人感受到某种昭示和感染;校园中明显的告示牌和警示线,提醒着学生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也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序、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中显眼的特色建筑、雕塑和装饰,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学校的特色;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也默默引导着学生探求生命的秘密;校园门口的休息亭,既是学生日常放学时等候家长的空间,又是风雨时呵护家长和学生的重要场所;等等。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做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引领者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最“亲近”的人,是文化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程度。调查发现,学科不同的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理念和接受度不同:语文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也有所努力和尝试,数学和科学教师时常有为难情绪。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尤其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更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导师,因此,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3.“教学做合一”,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活动中,学生是“做”的小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做”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辅助者。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中我们也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智慧,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太谷明星小学在低学段持续举办了“书写达人”竞赛活动,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一节课是“书写达人”的竞赛时间,不以班级确定获奖名额,而是完全在年级中进行无记名评选,并张榜表彰入选学生,以此来检查学生日常书写的成果。这也是激励教师管理和带动班级学生共同学习汉字、规范书写汉字的一种非常好的机制。


  类似的活动还有诵读、诗词大赛、足球比赛、形意拳训练等,各学校通过活动和特色课程的开设,积极推动了優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地开花的教育行动,更践行和落实了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问题教学坚实的理论支撑,还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和广阔的教育空间与方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