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4 09:20

摘要:

  摘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角度出发,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充分且全面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有意识地取舍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同时在进行扬弃和传承的过程中,应站在客观角度并保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对感性心理极度重视的审美特性体现,同时其审美特性还体现在自然生命方面。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通过一些作品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方面往往会对品格过于强调,同时倡导在文学艺术创作及形成过程中...

  摘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角度出发,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充分且全面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有意识地取舍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同时在进行扬弃和传承的过程中,应站在客观角度并保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对感性心理极度重视的审美特性体现,同时其审美特性还体现在自然生命方面。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通过一些作品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方面往往会对品格过于强调,同时倡导在文学艺术创作及形成过程中,应更加倾向于含蓄悠长的启发。而从这一倾向来看,就可以将其渗透到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贵族化审美意识是传统文化体现的显著特征,其内蕴含了忧患及悲悯的审美意识,因此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开始以不可抵挡的方式逐渐影响着其他阶层,而这一现象对提升我国现当代文学审美品格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摒弃传承


  从文化这一角度分析,其具有十分广泛的概念内容,所以从古至今基本没有对文化的严格且精准定义。从广义方面来说,社会及历史等现象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同时在人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被普遍承认且能够传承的丰富活动模式及意识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从狭义方面来说,以物质载体为依托,进而体现和传承的一种内涵就是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往往又在物质之外保持始终游离的状态,其是一种无形意识的体现,并且对精神层面表达往往会过于重视,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具备的地域色彩都十分浓厚,并且这些内容也能够广为流传。通过文化、能够确保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活动模式及意识形态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应该有共性特征存在于审美价值取向及判断方面。


  一、我国传统文化审美取向特性及主流价值观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历史中,涌现了很多圣贤人士,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大相径庭的代表学说流派,如诸子百家这一思想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并且其展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言论;再如儒家思想,其是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思想言论;再如老子所代表的道法自然等,这些都是一家之言的体现,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思想,给后人带来了极大帮助。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且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精华加以应用,将糟粕去除,之后进行不断传承,必将能够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推动力[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特性的体现往往是对感性心理及自然生命过于重视,如传统民族舞蹈及诗词歌赋等各种传统艺术,其通常都是以东方风韵对作者内心文化认同进行传达为主,进而通过更具和谐性的审美艺术形式,将环境和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充分表现出来。


  在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作品中,往往会将其身上的气质显露出来,如潇洒飘逸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等,见文如识人,虽然说这些文人都具有不同的文风,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其作品和人物生平、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发现儒家思想中占据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仍然是以提倡积极入世为主,同时要保证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否则也就不会有李白借助诗词体现的悲情和洒脱,以及陆游、杜甫等文人源远流长的名句和人物情操[2]。


  二、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和差异


  我们在对一些绘画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并不会对画面满当感过于要求,而欣赏过程我们更多的是对画面意境及构图巧妙合理、不同技法表现等寄予了更多期望。如《十里蛙声出山泉》(齐白石1951年作)这一经典画作,是齐白石为老舍所作,在画面中并没有与主题相关的青蛙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活泼的小蝌蚪欢快游畅在湍急水流中的现象,就带给了人们一种蛙声的“听”觉感,此时借助简洁且生动的画面,加之对特殊联想手法的应用,就使得这幅画作精妙的构思得到了良好体现。


  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同样如此,在对一些诗词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对巧妙意境及留白的想象空间等过于强调,如在杜甫的《春望》中,在描绘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这些内容时,就对虚拟结合艺术手法进行了应用,此时就带来了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美感。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在描绘“在天愿做……无绝期”这部分内容时,就对夸张手法进行了应用,借此将相爱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明确的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方面往往会对品格过于强调,同时也体现了文学意识形成倡导的创作倾向应以含蓄和悠长地启发为主。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方面,阶级性因素同样存在,如贵族化及民间化这两种审美的区分。通过文学艺术创作及鉴赏中一些求新求异等的反映,加之别出心裁且具备创造性的精、雅内容等就是贵族化审美意识所指,而这一审美意识不仅从积极角度影响了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同时一些消极影响也同样存在[3]。如在围绕《长恨歌》进行赏读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感受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并且也使得当时社会形态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再现,不仅如此,一些如富丽堂皇等的贵族化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虽然说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贵族化及平民化这两种审美意识之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审美意识具有相互融合及渗透、共同作用等特征,如此也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并且也为后世近现代文学的走向带来了积极影响并提供了指引方向[4]。


  三、扬弃及传承


  忧患及悲悯是贵族化审美意识中所富含的主要情感内容,通过贵族化审美意识的此种特征来看,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以势不可挡之势影响其他阶层,从整体角度来说,这一审美意识从积极角度影响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审美品格的提升[5]。纵观我国文学史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继承忧患和悲悯,如现代史动荡社会环境以及民族存亡的历史关键阶段等,贵族化审美意识体现的忧国忧民,都使得其具备的强大生命活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如从贵族阶级这一立场考虑,曹丕“盖文章……之无穷”的提出,就对文学进行了极力推崇,并且期待着文学的地位能够提升,在此基础上大力倡导对文学的自觉。


  在对比“抽刀断水……愁更愁”(李白)和“问君能有……向东流”(李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两位文人在诗词表达方面,虽然一个有看似潇洒不羁、实则痛苦茫然的表现,另一個展现了对亡国之恨的百般无奈,但从功力方面来看,二者仍然有势均力敌及各有千秋的特征。所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更多独具特色的作品,而从涌现的作品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代文学贵族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是以追求文学审美性、推陈出新形式等为主,而这一审美意识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6]。多来自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文学审美品格,在后世进行不断传承的过程中,要以扬弃的传承为出发点,同时有选择的进行“拿来主义”。


  四、结束语


  面对新的时代环境,不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评论家,都应该对“拿来主义”进行合理应用,对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审美价值观进行有效弘扬,为社会和谐发展指引方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