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通信论文 > 正文

一般系统论视域下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0-19 09:14

摘要: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聚焦高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分析总结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表现出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的问题,引入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聚焦高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分析总结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表现出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的问题,引入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论建构,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建构为一个整体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给出了系统论视角下的思考和建议。文章将一般系统论引入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也为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一般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0112-1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各类课程在教学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教育界密集推出了新工科的“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北京指南”[4],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工科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构[5]。在“三全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围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大都侧重于对课程教学中某一个环节的研究,缺乏对课程思政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通信原理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6],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但在目前通信原理的授课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入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建构,为高校工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是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和提升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


  (一)課程思政教育碎片化,缺乏整体性。


  一是宏观上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主体的碎片化。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大部分教师已建立起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受到教学理念、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推进实施在不同课堂中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在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已将思政教学内容全面嵌入授课内容,有的教师则无从下手,找不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没有真正使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在不同课堂中存在碎片化实施,在总体上缺少对课程思政全局性的统筹和设计,尚未形成课程思政的系统体系。


  二是微观上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载体的碎片化。对通信原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梳理还不够系统,授课教师还只是选取零散的教育载体碎片化插入思政教育内容,不同教育载体和元素之间相互割裂,不成系统,没有形成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协同,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课程思政教育孤立化,缺乏联系性。


  一是不同课堂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通信原理的授课一般分为若干个课堂进行,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上各有特色,课程思政的实施在不同课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同课堂的思政教育仍然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横向交流,尚未形成各个课程协同协作的体系。


  二是教学与管理缺乏互动和联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思政育人方面与党政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的现象[7]。在新时代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思政的推进落实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逐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三)课程思政教育静态化,缺乏发展性。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固化。课题思政的提出要求在原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办学的德育目标。培养目标的增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目前,部分课堂仍然坚持只进行知识传授,也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实施仍然面临着如何与专业知识教授相融合,使用何种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育方式等难题。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要系统梳理原有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新,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授课对象在不断更替,课程思政的教育载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不断更新与思政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也是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目前呈现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导致了课程思政整体性、联系性、发展性的欠缺,已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引入一般系统论,系统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特点,并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建构,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二、基于一般系统论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特点


  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初用来解释生命系统的特征[8]。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过程中,贝塔朗菲认为,可以将生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这个系统一方面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过程性、能动性和组织级性等特点与生命高度吻合。1947年,贝塔朗菲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对一般系统论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被公认为是一般系统论的经典性著作[9](2)。一般系统论最本质的思想是将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都视为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其中要充分考虑到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10](102)。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以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可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体系特点进行分析,是指在通信原理中系统地开展课程思政,以期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工作基础。


  (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任何要素都不能脱离于系统而独立存在,各个要素本身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组成统一的系统后又被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功能[11]。各个要素在系统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简单地加和,而是在结构、功能上相互协同,形成作用合力,共同服务于整体,从而实现系统整体效能大于各要素效能之和的目的。系统的整体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通过合理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整体性特征。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整个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和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特定的功能,并相互协作、协同,以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在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运行过程中,应该充分整合课程体系、综合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模式,从而使系统各部分力量形成合力,实现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每个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可能包含更小的子系统和要素,而系统本身也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系统-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12]。不同层次的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层级关系。系统的层次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厘清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结构的层级关系,以及不同层次之间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层次性特征。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包含课程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包含着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其中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层级关系。其中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都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深刻理解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优化系统各个部分的层次结构,才能使各个部分更好地协同作用,促进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性能的提升。


  (三)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以及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停地发生着调整和变革。系统、子系统、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也在随着它们各自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系统中任何一个部分产生变化时,都是影响系统中的其它部分和系统整体效能的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实现和不断优化也依赖着系统中各个部分的良性运转。系统的动态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用动态和演化的观点,充分重视事物的发展性,充分利用系统的动态发展变化,实现系统的循环优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动态性特征。系统中的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在一代代更新,教学的政治、文化、管理等环境因素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课程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更新、修订和完善,教学方式更需要不断改革。随着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其它部分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而使整个系统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四)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时序性


  时序性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的,也就是各个部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一定的时序进行排列组合、运动变化和发挥作用的。系统的时序性启发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事物时,要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统筹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合理地安排系统的内外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有序进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时序性的典型特征。最突出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时序性。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等,不同模块授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使不同章节前后呼应、承上启下,课程思政在授课过程中的有序嵌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环节合理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基于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特点分析,本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系统论建构,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视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三、基于一般系统论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通信原理是高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对一般通信系统的建模分析,讲授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13]。通信原理课程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工程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可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视为一个系统,這个系统包含课程思政的内部和外部两个子系统。其中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即通信原理课程体系,包含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外部子系统则包含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体系、教学对象体系和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中不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效能的最优化。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进行系统论建构(如图1所示),深入剖析该体系的内部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全面系统地了解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运行,是提高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根本所在。


  (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指的是通信原理课程体系,这也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的核心。作为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包含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执行、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反馈四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用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分析通信原理课程体系,就要系统地梳理课程思政要求下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理清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子系统之间不停地发展变化并互动联系。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思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选取的依据,思政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目标实施的载体,课程思政的执行体系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形式,评价与反馈体系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三个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并根据收到的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是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系统。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建设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根据通信原理的课程特点,在课程原有的知识讲授、技能训练与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课程的德育目标,即实现“三个统一”。在认知层面,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统一。通信原理讲授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各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包含大量数学公式和推导,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数学理论的建模和分析让学生深刻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原理,也要利用数学工具的仿真、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对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实现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工程实践能力相统一。在技能层面,实现方法与思维相统一。通信原理课程具有典型的系统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信源、信道、信源的关系,注意通信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协同协作。在对通信系统各模块的学习中,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复杂工程问题中涉及的人、事、物、制度、信息等多个影响因素,培训学生建立全局性的工程思维。在情感层面,实现兴趣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通信原理作为通信行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外,也应向学生传达通信专业的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对通信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领军人物的成长历程、国内外行业热点等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增强对行业的认可度,增强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投身通信行业建设的家国情怀,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课堂教学。


  二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系统。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规划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系统梳理通信原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合理选取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才能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表1中列出了通信原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思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应充分分析各个章节思政教育的内容载体。如第1章绪论中,可对国内外通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解读。第2、3章介绍分析通信系统中的数学工具时,通过数学建模和分析,使学生建立数学现象和物理本质的联系,培养学生将工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第11章介绍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时,可引入对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中国5G移动通信的发展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行业视野,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育学生“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2章讲授通信系统的优化时,可通过不同应用场景下通信系统设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各项边界条件,建立全面思考、系统均衡的全局性的工程思维。


  三是课程思政教学执行系统。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执行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怎样选取教学方式、教学媒介,对思政教育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应根据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在第5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电报的码间串扰这一应用案例,通过播放案例视频,解读基带系统滤波器设计准则,引导学生建立“发现问题—系统简化—数学建模—问题求解—系统设计”这一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在第7~9章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教学中,可采用实践教学法,对信源和信道编码进行实验仿真。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编码的行业标准,同时融入工程设计准则,引导学生建立依法通信、绿色通信等行业意识。在第10章扩频通信的教学中,可采用互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和研究,形成交叉领域热点技术综述报告,并分组汇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合作协同意识。通过对热点技术的追踪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检验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可采用課程考试、行业竞赛、学生访谈等形式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如在课程考试中,设计关于网络信息论的开放性题目,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指导和带领参加相关行业竞赛,在竞赛中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工程思维;课后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授课各环节的反馈,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行业热点、通信技术的现实应用等,考查学生是否在课程教学中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否对专业增强了认可,是否建立了投身建设通信强国的远大理想等。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及时收齐相关数据,并反馈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促进课程思政的不断改进,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外部子系统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外部子系统指课程体系的各项影响因素的总和,作为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含着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体系、课程思政教学对象体系、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体系三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外部子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作用。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互动,是改善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和学生存在于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时刻产生着影响,有效地保障、指导教学的开展,同时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也反作用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改变。深入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外部子系统中各部分的深刻关系,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体系。教师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外部子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系统又包含着思政意识、业务能力、教师管理等多个组成要素。其中每个要素的发展变化,都会带来教师体系的变化,也将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深入分析在课程思政目标要求下,教师体系以及其组成要素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作用发挥机制。首先,教师的思政意识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树立明确的思政育人理念[15],把思政育人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努力使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教师应加强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通信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大都毕业于工科专业,需要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能力。第三,应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建立课程群集体备课、征集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老师和管理岗教师定期研讨协同育人机制等做法不断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加强不同课堂思政教育的交流和互动,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


  二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对象体系。学生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对象,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外部子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系统也包含着思想动态、知识结构、学生管理等多个组成要素。通信原理一般在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专业及其它相近专业的三年级开设。大三的学生在思维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思政教育实施对象的特点,为特定的教育对象实施“定制化”的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维特点方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理解能力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且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融入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规则教育,如加强工程文化和工程伦理等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知识结构方面,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与随机过程、大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通信原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和电路基础。通信原理的后续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等课程,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分析方法都是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大三学生特定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应做到承上启下,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延伸、迁移和创新再生产。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做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使管理与教学相互补充。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形成信息共享,全面了解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为课程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三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体系作为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外部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着政治、文化、管理等多个组成要素。教学环境体系与其他几个子系统不停地发生着联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效能。政治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发布的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和遵循,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调整,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执行也都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方面,作为一个隐性的因素,课程思政的文化建设、育人氛围的培育在课程思政的引导、调节、凝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管理方面,高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的保障和激励、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考评奖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引入一般系统论,总结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基于此,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了建构,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而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分解为内部子系统和外部子系统,其中内部子系统又包括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外部子系统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体系、教学对象体系、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和深入剖析,对解决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存在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有益的启发。在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开展的下一步规划中,一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网络,依据课程的德育目标,系统地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系统化。二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运行体系,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与改进等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协同,通过不同教学环节的合作、互动,形成思政教育的循环与提升。三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模式,大力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形成有效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新面貌、新态度、新形式的课程教学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新要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