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一项文献综述

来源:UC论文网2020-11-11 13:10

摘要: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中之重的人才振兴则成为了政府与学者研究的热点所在。结合目前核心期刊上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的现有成果,重点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及其主体与做法等方面进行整理,通过归纳乡村人才振兴现有理论成果和研究动态,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目前研究现状加以评述,并提出了未来颇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从而增强其他学者对...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中之重的人才振兴则成为了政府与学者研究的热点所在。结合目前核心期刊上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的现有成果,重点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及其主体与做法等方面进行整理,通过归纳乡村人才振兴现有理论成果和研究动态,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目前研究现状加以评述,并提出了未来颇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从而增强其他学者对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践层面的预见性,更有助于在已开辟的研究路径和领域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乡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洞见症结,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则在于提高我国农村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在政府的执行层面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关于如何有效驱动农村的内生动力的问题在2018年1月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首先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在其中第三十二章着重提出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环节。另一方面,如何满足“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现实需要,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讨论。由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形成了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前沿热点,并产生了大量相关的学术文献。


  1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


  第一,从人才振兴作用的层次上来看。人才振兴政策作为推动当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传导器,可以有效将农民转变为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时代劳动者,这不仅要求乡村人才振兴能够提升农民积极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在德能、意能、智能、知识、技能、健康、体能等全面提升,还要求能够实现农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杨丽丽,2019;张燕娥,2018)。此外,从定义上来看,最早提出人力资本定义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社会居民或成员习得的、有用的能力。而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所具备从事价值创造活动的劳动能力总和,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则是指在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经济收入、加强教育培训以及转变思想观念等手段,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活动(卢珊,2019)。


  第二,从人才振兴结合国家战略的层次上来看。因为乡村人才振兴理论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深化改革“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指标体系,所以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提升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使其树立新时代农村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生活富裕、劳动生产率提升、改善乡土环境等目标(杨丽丽,2019)。此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乡村人才振兴应具备时代性、分类性、动能性与综合性的特性,所以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应该根据时代所需,有针对性的培養“五类”乡土人才,更要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对农产业结构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乡村振兴(吴忠权,2018;蒲实,2018)。


  第三,从人才振兴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层面上来看。当前时代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会使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下一个节点,如果想要有效将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就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在信息化素养以及现代化农业操作技术方面的培养,从而解决智慧“三农”的人才瓶颈问题(杨丽丽,2019)。此外,互联网+还可以作为乡村人才的培育平台,通过信息吸收、信息再生以及信息利用来开展多种网络培训活动,基于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兴趣与特产进行乡村人才振兴的个性化培训,从而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实现(张婉金,2019)。


  2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与做法


  2.1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第一,政府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担任宏观调控的角色。


  首先,政府应成立全国统一的多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按步骤、分阶段的对乡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协调统筹的作用(沈鸿,2014)。


  其次,政府作为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导地位,应该积极、主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多主体参与机制进行建立与推广,鼓励农科教育培育中心、行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相关组织团体参与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从而达到资源互补的效果(马红莉,2016)。


  最后,不仅我国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建设,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有美国学者认为,现有的美国农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化和新技术发展,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重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来改善农业教育状况,并且关于提高农民教育质量也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农业组织、国家间、政府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AtulKumar,VandanaA.Kumar,2014).


  第二,公共事业单位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担任后勤保障的角色。


  首先,人身健康是人力资本开发的前提,农村卫生保健相关部门同样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之一,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对农村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视,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学习能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高质量的持久力(吴忠权,2018)。


  其次,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现代化的基础,教育部门应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与技术条件,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科教育培训平台,尤其要重视高尚道德和情操的培养,从而建立乡村特有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落实(张亚权,2019)。


  2.2乡村人才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第一,在高校方面,农科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二者都以育人成才为指导思想,其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外在行为的协调性。高等农业教育院校作为主体,应该构建好“新农科”,培育好“新农人”,从而服务好“新农村”,这既符合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也满足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新需求(金绍荣,2018)。除了国家创办的正规大学等“第一学校”,乡镇党校、职业学校等“第二学校”也应该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力量,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乡村专门人才,而发展乡镇党校则是通过培养乡村党员,助推乡村人才成长,使其有能力解决当地乡村社会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赵秀玲,2018)。此外,在参与式农民培训的众多方法中,有学者发现农民田间学校(FFS)最为典型。并通过对比的研究方法,将FFS与农民参与式培训方法相比较,传统的农业推广方法在提高农民知识方面是低效率的,农民田间学校在提高农民知识的效果远远超过传统农业培训推广的方法,并被认为是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的万能方法(AliAkbarMoayedi,2011)。


  第二,在能人方面,拥有较强市场适应力、组织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当地威信的农村能人,是乡村人才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乡村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管理者的素质,在乡村无法短时间内产生人才振兴效应的情况下,通过机制改革和创新,吸引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机关干部下沉到农村,通过制度设计,杜绝虚职化和形式化的工作风气,从而真正服务、扎根于农村,可以及时充实乡村治理力量(郑万军,2017)。现代乡贤不仅包括外出有成就的政府官员,还包含在外从商和才学深厚的专家学者,通过他们自身的物质和文化优势,鼓励各界能人返乡就业,带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而成为乡村内生化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洪雨萍,2019)。新乡贤可以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担任“输血”与“造血”的工作,通过邀请富有社会治理经验的退休人员、各领域人才培育导师、从事农教科研的学者等回乡开展工作经验讲学、乡村治理培训班,以及建立研究基地等方式,构建多方面人才培育工程为本土新乡贤人才的培育工作增添力量(钱再见,2019)。


  3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评述和展望


  3.1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界定尚未统一


  目前学术界在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进行描述或定义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偏重领域,比如从它的作用层次、所处的政策环境或是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联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等等角度进行诠释,其初衷在于更好的表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价值,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人才振兴在内涵界定方面涉及范围太广,没有重点针对性所在,学者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分歧,最终导致社会对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思考如何更为规范与统一地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加以界定。


  3.2乡村人才振兴在主体与做法的研究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总结,从而难以形成全局视角


  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关于主体与做法的文献分析中发现,虽然我国学者对乡村人才振兴所涉及的主体较为完善,涵盖了政府与社会层次的方方面面,但大部分学者对乡村人才振兴的主体与做法只是“就事论事”,导致没有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做法加以系统总结,缺少对涉及主体的高度凝练,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推广性的、系统的、可相互联动的主体行动逻辑框架与理论体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制度层面的研究视角。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注重从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提炼人才振兴的可操作模式,并关注制度设置层面,如探究在县、村级别的行政区域单独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的可行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管辖行政区内可开发、培养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等等。


  3.3乡村人才振兴相关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尚不全面


  从文献分析中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看,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农村教育、人才开发、政社协同等方面,主要涉及的是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而从社会工作、新闻学、历史学等方面展开的研究较少。换言之,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比如,用历史学的方法去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其发展历史和传统积淀,进而拓展农村人力资源振兴发展史这一研究领域;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思维,去探究如何运用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开展;用新闻学在宣传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人们对“回乡创业”的认同感,破除“去农文化”的思想困境,更好的建设有利于吸引年轻人的新型农村文化氛围。


  此外,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中以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占了绝大多数,而运用定量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以研究的文章尚不周全。由此可见,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不仅需要扩展研究领域和内容,还需要创新和融合研究方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