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大学数学论文 > 正文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劣势与实现路径

来源:UC论文网2020-11-13 11:30

摘要:

  [摘要]新时代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是实现多学科融合、全过程、全方位共同育人,发挥“价值引领”、形成“协同合力”的重要环节。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应注意把握其优劣势,找到贴合的实现路径,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该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4-00...

  [摘要]新时代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是实现多学科融合、全过程、全方位共同育人,发挥“价值引领”、形成“协同合力”的重要环节。推进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应注意把握其优劣势,找到贴合的实现路径,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该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4-00-03[收稿日期]2020-05-04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程承担,与通识、专业教育的联系不紧密,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未能根本改变[1]。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金钱至上”“商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观念的冲击日益增强,造成很多学生的价值观混乱。从当前的局势看,单纯依靠高校传统的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已较为吃力,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多学科融合、全方位共同育人的迫切需求已经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新时代下高校课程应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传统的狭义的“思政课程”向多学科广义的“课程思政”進行延伸和深化,是充分发挥多学科共同参与,实现价值引领、人格和政治素质的养成及其他教育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第一课”,是理工类、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毫不夸张地说,在“定量分析、科学决策”的新时代要求下,大学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后续其他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进而影响高校学生整体培养的质量。因此,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是高校教学研究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的优势


  (一)大学数学课程的涉及面广和持续时间长


  首先,大学数学的课程覆盖高校所有理工类、经管类学生,具有可融入思政教育的广泛学生群体。其次,学习持续时间长。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的学习时长通常就占到本科四年学习时间的前两年,给推进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条件。再者,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敢想善问,可塑力强,学习热情高,也给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二)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逻辑性强


  当下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中不能吸引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内容抽象且缺乏逻辑性,这恰好与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强形成互补。因此,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逻辑为引绳,穿插思政元素润滑剂,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三)大学数学课程的实践平台丰富


  高校一般有数学建模选修课或培训课程,还有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各类实践平台。这些竞赛既可扩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学以致用,也有利于教师添加“思政”素材,对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四个自信”。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的劣势


  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多聚焦于“思政”或一些“类思政”课程上(比如,上海大学推出的“大国方略”、复旦大学推出的“治国理政”、同济大学推出“中国道路”等[3]),很少涉及对大学数学思政元素的挖掘、组织与教学实施,大学数学与传统思政课程以及其他学科的“协同效应”还未形成,“合力”还未明确。


  大学数学课程多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承,轻人文关怀。数学知识系统传授的刻板性与当前思政教育强调的“价值引导”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既给思政元素融入大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大学数学教育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数学课程的通用性与常用教材的陈旧性


  数学课程通常是按理工类、经管类、农医类等大类进行设置的。这样的教材通用性强,但不贴合具体的专业,教材中使用的例子也偏理论,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与专业知识之间存在距离感,进而形成数学无用或无法可用的观点。其次,多数数学课程常用教材的内容陈旧,多年来变动不大,教师在授课时已形成固有僵化的套路,缺乏对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情怀的展现,这给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数学内容系统性强、难度大


  相较“思政”或“类思政”课程而言,大学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强且难度较大。大学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把握逻辑间、步骤间的关联,知识点要在概念、性质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再者,当代多数大学生学习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学习自控力不强,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引导和监督。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有力手段。


  (三)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融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在教育理念上,一些数学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缺乏课程思政意识,授课热情和授课技巧也亟待改善[4]。在人才培养上,数学教育思政资源没有进行广泛充分地挖掘,只能做到知识输出,缺乏思政价值引导。在学科管理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合力推进思政教育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课程育人”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的实现途径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探讨对大学数学思政元素的内容挖掘、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以期与其他课程形成协同合力,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教学思维上,注重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


  立德树人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使命和立身之本,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教学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


  1.用数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指导学生做人做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性质的推导,大多来源于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收集数学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教授学生学习内容、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热情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比如,高等数学中极限定义的产生过程历经400多年,从最初的描述性定义到严格的ε-δ定义,大量数学家付出了艰辛的探索,才慢慢打开了认识“无限”的大门,使极限理论变得严谨。


  2.以数学家的研究经历激励学生成功成才。数学家的经历是激励学生成功成才的宝藏。将数学家的奋斗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的观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数学家孜孜不倦的求学历程和严谨开放的治学态度,与“工匠精神”一致,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战略同向而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贡献力量[5]。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自学成才,并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社會生产生活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以数学思维看待和分析其他学科问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用数学思维指导实践活动。以数学思维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有助于促进完成多学科、全课程育人的目标,形成“协同效应”。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质量统一”知识可以融入高等数学二重积分教学中进行讲解。在描述二重积分的平面上的积分区域时,就体现了“质”与“量”的统一,这相当于给“质量统一”这个知识点加入了数学案例,就会使知识点具体、形象,利于理解。


  (二)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知识链”为核心的内容重组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6],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大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很少有与上下文割裂、作为独立的知识点存在的,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时间上、逻辑上或程序上的先后顺序。“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帮助将课堂教学要介绍的知识点以“知识串”或“知识链”的形式进行组织,知识点学习过程必须重视系统性要求。


  (三)教学资源建设上,大力搭建跨学科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双线教学平台


  1.大力双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借助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App等,融合课堂教学和反馈、网上交流与互动、翻转课堂、MOOC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搭建高等数学“线上+线下”教学平台配合课堂教学,既有利于师生之间及时沟通,答疑解惑,也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在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全方位的认同,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充分发挥大学数学专业学科优势,充分发掘具有各门课程特点的思政资源,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际案例的搜寻中,注意吸收蕴含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国家发展的重大进展及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引导大学生定位个人成长,将个人奋斗的目标融入祖国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去。


  四、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1.切忌生搬硬套。立足大学数学探索“课程思政”新教法,不仅要考虑教学知识目标的达成,也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找准切入点,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警惕过犹不及。大学数学课程加入思政元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有机融合,合适恰当,避免牵强附会,警惕过犹不及。思政元素的加入是大学数学教学的润滑剂和调味品,在课程内容严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时机和学生反映合理引入,不能偏离数学教育的主旨。


  五、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数学教育是新时代下高等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大学数学适应新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既存在优势,也存在显著的劣势。研究对大学数学思政元素的挖掘、组织与教学实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寻求适当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