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之行动系统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1-23 13:12

摘要:

  摘要:导师队伍的建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引入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通过构建导师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诠释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之行动系统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导师队伍;行动系统;人格;文化;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参用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探索。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

  摘要:导师队伍的建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引入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通过构建导师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诠释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之行动系统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导师队伍;行动系统;人格;文化;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参用塔尔科特·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行探索。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四个子系统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1]。这四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导师队伍建设也从这四个子系统维度出发,构成全方位、全视角又相互关联的行动系统。


  一、行为有机体系统:建设的基础


  行为有机体系统与行动者的生物学方面有关。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行为有机体,必然是导师群体。导师的数量、质量、结构状况如何成为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1.导师遴选


  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入选关,选什么样的人进入这个团队,则成为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很多学校都制定了遴选导师的标准和要求,但针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培养类型,还应对导师分类遴选。


  2.构建导师组制


  单一导师有一定的思维局限性,实行导师组制,可以依靠各位导师的专业特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可实行“基础+临床医学导师”双导师制,由于临床研究生导师教学、临床任务繁重,对研究生学术和科研思维指导上存在欠缺,正好基础医学导师可以补充;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在临床轮转科室中,“带教导师则在临床实践技能上可以具体指导,甚至在临床病案分析、病例讨论等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中发挥指导作用。”[2]这样可以实行临床专硕研究生无论在哪个科室轮转都可得到有效指导。


  二、人格系统:建设的核心


  导师完善的人格才能培养完善的学生,完善的人格成为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培育导师完善的人格系统需从提高导师指导动机、提高导师素质水平和加强导师角色适应三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动机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导师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作为导师身份指导学生所取得成就的需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是导师的一种最高荣誉。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就是一种使命感,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提高导师的内在动机和内在欲望,避免出现在申报导师资格时比较积极,但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些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态度消极懈怠,未能以人性化指导方式给予学生爱的温暖和关怀。”[3]这样不利于学生成长,要提高指导学生的动机,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提高导师的素质水平


  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自身的素质能力对指导工作成效具有决定作用。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同时,详细阐述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3.加强导师角色适应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环境总是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关系和要求,都要努力发挥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作用,以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除了“导师”这一角色,同时身兼“医生”这一角色,比其他一般导师面临更多的压力,但不能因此出现角色偏颇,导师这一行为有机体在承担“导师”这一角色后,导师应该满足社会、研究生对自己处在导师地位的“导师”行为的期待,按照导师的角色定位及要求做好“育人”工作,完善能力结构。


  三、社会系统:建设的措施


  社会系统组织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或群体,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导师队伍建设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彼此之间互相联系的。主要体现在导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体现在导师培训过程中。


  1.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互动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越是学识渊博、师德高尚的导师,研究生就会越信任、越能接受他的学问之道与处事之道。故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尤显重要,对临床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与导师互动还比较多,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主动与导师的联系机会较少,使得研究生同吃“大锅饭”或者开启“散养”模式。”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导师应加强与学生联系,依据学生个人情况因人而异地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2.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任何导师都不是天生可以当好一个导师的,导师培训就成为必要的制度。首先,培训内容上“不能偏重于业务培训而忽视对导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在重视政策解读、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强化研究生道德教育、心理疏导、学术规范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导师懂得国家相关研究生培养政策,从有经验的导师身上吸取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经验教训。其次,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较忙的特点,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培训相结合。通过研讨、学术报告、专题教育、导师论坛、模拟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


  四、文化系统:建设的保障


  文化系统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及其他一些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是一个具有符号性质的意义模式系统。导师队伍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组织的氛围、组织的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是存在于组织体内的,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需要提炼的,靠导师群体去提炼,并能保证得到每个导师的认可,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就可以以此来制定和執行各项制度和标准、以此来指导每个导师的行动和规范导师的行为。


  1.构建正确价值观


  引导导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导师培训过程中,应加入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和导师的师德师风学习,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作风行为,增强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肝胆,这正是我国医务人员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高校应为导师多提供人文知识的学习平台,开展人文知识讲座等。


  2.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灵活的遴选引进机制,导师遴选机制关系到整个导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素质,导师遴选因注重导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其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机制,对导师要注重培养和关怀,杜绝出现重引进、轻培养的局面。再者实行开放、流动的激励保障机制,坚持和完善评估考核机制,规范和落实优胜劣汰机制,对研究生导师要不断提高待遇、提供晋升机会,杜绝因学校政策和个人价值实现等原因导致普遍性的人才流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