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0-11-24 11:22

摘要:

  摘要: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载体。本文以中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提出要完善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及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以利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

  摘要: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载体。本文以中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提出要完善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及校本课程评价机制,以利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2.形成了校本开发基本流程与路径


  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研究课程方案,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的基本路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