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0-12-09 10:45

摘要:

  摘要: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宽度提供了新思维,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实践的新思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新发展,为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下育人新问题提供新方法,也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民族复兴大任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尝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管理学》理论课程中,从其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重点措施以及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研究,以期在推进课程...

  摘要: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宽度提供了新思维,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实践的新思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新发展,为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下育人新问题提供新方法,也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民族复兴大任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尝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管理学》理论课程中,从其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重点措施以及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研究,以期在推进课程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中取得积极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环境;战略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专业课必须推进课程思政,要与通识课(综合素养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有机结合。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生活与创新于一体的实用性课程,课程思政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研究里,以实现点到面的贯彻执行;通过思政融入管理学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者素质的养成,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职业素养。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贯穿《管理学》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广大教师首先要自己有真才实学,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其次,要研究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不同特征,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使思政课既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大家愿意听、想听下去,又能将理论分析透彻、有说服力,给人以启发和思考[4]。

  

  《管理学》课程中涉及“决策”,“管理外部环境和组织文化”,“全球环境下的管理”,“管理多样性”,“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运营管理”等章节内容[2],可以将企业战略环境、管理创新、管理者的概念、类型、素质、角色、技能、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全球化管理者、组织文化培育、领导艺术等相关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与立场、中国人的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中国企业家在迈向全球化管理者的坚毅和智慧等相关知识充分融合。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3]。

  

  二、运用《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

  

  《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一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管理素质与技能;二是以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为宏观架构以及突出管理实务,在管理职能之下,划分为决策、沟通、激励、执行等管理实务;三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与管理实务为媒介,创建出管理技能、管理职能和管理实务互融互通的内容架构体系;四是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计划”章节时,以企业的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国家的五年规划、“两个一百年”等为案例,让学生认知计划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小目标,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时间进行计划,从而达成目标。

  

  (一)计划职能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计划的本质和目的;明确设定目标和制定方案的各种方法;懂得如何设定个人目标以及创建一份有效的任务清单;制定如何协助员工完成目标设定并提高其设定目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国家重大计划,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教学中,通過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分小组探讨怎样制定计划,并针对计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急预案以及解决措施,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达成最终目标。

  

  (二)组织职能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熟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明确合理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确定,集权、分权、授权的含义;知悉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班级组织、校内组织,企业组织。国家组织、国际组织的案例情况,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团队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编辑组织场景模式,分析组织架构,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协调职权关系,讨论集权、分权在不同公司背景下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模拟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树立同学们的现代管理理念。

  

  (三)领导职能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知道领导的含义及本质,权力的构成与来源,领导者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了解领导理论;熟悉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及强化理论;掌握激励的原则与方法;了解沟通的基本要素与过程;熟悉沟通的类别;掌握有效沟通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国家领导,党的领导等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学习伟人的领导方式,树立学生的领导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和讨论历史场景,提供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们提高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四)控制职能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控制职能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知道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明确控制的步骤;掌握控制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个人和团队的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和团队管理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将班内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组模拟为管理部门,组内学生扮演经理、经理助理、主管、业务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角色轮换,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

  

  三、探索《管理学》的课程思政

  

  (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热点相结合

  

  管理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而管理学是一门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在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下,介绍了制定决策、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设计组织、配置人员、变革创新、构建企业文化、有效领导与沟通、合理控制的管理过程。通过该课程可以让学生对管理学有所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传授相关知识时,融入学科前沿问题,紧跟时事,如“战略环境分析”部分,讲解在当今国际社会背景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生对国际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了解。在“当今世界的一些社会责任与道德问题”篇章,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社会人。而在“激发创新”,结合华为科技创新,阿里巴巴商业创新模式等先进案例进行讲解。融入创新服务,新商业模式,“互联網+”等多种创新形式,提炼重点,分析难点,总结要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将管理内涵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管理学》的内容知识具有很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应该充分利用基本原理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拓展,让学生反思与悟出人生管理的真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家和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要紧跟时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做好面对挑战的准备。同理,每个人的发展也必须制定相匹配的人生规划。“战略环境”章节的灵魂在于精确分析环境下与时俱进,青年人在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时,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千千万万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阐释了当代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责任。当代青年成长应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为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融入我校专业建设、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