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配合药物治疗缺血性头晕的临床疗效
来源:UC论文网2020-12-21 10:39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食疗配合药物治疗对缺血性头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缺血性头晕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对照组40例单纯运用扩张血管药物。运用VA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头晕等级进行分级,观察两组患者头晕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P60岁的...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食疗配合药物治疗对缺血性头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缺血性头晕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对照组40例单纯运用扩张血管药物。运用VA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头晕等级进行分级,观察两组患者头晕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P<0.05。结论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配合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对缺血性头晕的患者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食疗;扩血管药;活血化瘀;缺血性头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5-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亦有显著上升,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者脑梗塞、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占63%。头晕是脑梗塞患者常见症状,绝大部分是由缺血造成。缺血性头晕的常见病因除了颈动脉狭窄、畸形外,与颈椎病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颈动脉性颈椎病。缺血性头晕可作为伴随症状,亦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症状出现,据多机构统计它的发病率约4.8%,其中年龄>60岁的占80%。西医解释头晕主要源于脑部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而致,中医则认为与气血不足、经气不畅等有关[1]。血管活性药物是西医治疗缺血性头晕的主要药物,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对症状的改善率并不高。本研究对我院80例缺血性头晕患者经辨症、辨病后采取不同中医食疗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成果卓越,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采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头晕患者80例;包括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为55.8岁。病史时间各异,从5天到10年不等,在这些病例中病史小于半年者共31例,占38.75%;半年至一年者26例,占32.5%;长于一年者23例,占28.75%。每例皆行头颅CT平掃、完善的神经体格检查,生化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明确患者存在因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功能性脑血管痉挛等病因所致缺血性头晕,并剔除存在诸如神经系统感染、颅内肿瘤、寄生虫占位的病例。
1.2分组与治疗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至两组,即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40例,包含24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在37至81岁之间,平均约56.2岁。对照组患者40例,包含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分布于35到80岁,平均约55.1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VAS评分,并进行分度,其中实验组轻度头晕11例,中度头晕23例,重度头晕6例;对照组存在轻度头晕9例,中度头晕为26例,重度头晕共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头晕时间、头晕等级、合并基础疾病等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较性。实验组40例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对照组40例单纯运用扩张血管药物。
1.3疗效观察我院对80例缺血性头晕患者门诊随访1年,记录统计结果,将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治愈标准规定治疗后头晕消失,并随访1年未有复发;有效标准即治疗后头晕症状消失,并随访1年,偶见在情绪波动、劳累疲乏、气候骤变等诱因下发作的头晕症状,但频率下降,头晕的程度亦较缓和;无效则规定为治疗对头晕症状几乎无改善,症状从前,随访一年内头晕可在无相关诱因下频发。有效率为有效例数+治愈例数与两组总例数的商。
1.4统计学处理采取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对80缺血性头晕患者分别予以两中不同的处理防范,并门诊随访1年,并对头晕改善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40例患者中医食疗配合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40里患者单纯运用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卓著,计算得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3讨论
大部分的头晕症状为血管源性,在多种体液因子的参与下颅内血管舒缩发生障碍,或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血管产生痉挛,进而影响血流最终发生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头晕、视物旋转等。缺血性头晕的病因较多且复杂,西医治疗经验性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诸如西比灵、桂利嗪、尼莫地平等,近期可取得治疗效果但缺乏长期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缺血性头晕与气血不畅、亏损,痰浊中阻,肝阳上亢等病原有一定相关性,可根据不同类型辩证施治,中药、推拿、针灸多管齐下。其中中药治疗常用川穹、白芍、蔓荆子、当归等入药,可达到活血疏淤,通气活络,散风止痛等目的,亦可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给予降火、祛痰、燥湿加减[2]。且针灸、推拿的综合功效卓著,可使多个系统的稳态趋向平衡,多方面入手缓解头晕症状。
由于中医常将胃气的衰弱以及气血不足作为疾病起病的重要起点,故多有将中医饮食疗法及营养支持作为疾病康复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中医常将头晕归因于气血不畅、亏损,痰浊中阻或者肝阳上亢等病原导致,并以此将头晕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气血虚弱为中医上最为常见的头晕类型,故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是临床最常见的食疗方法,但亦注重中医辩证,根据不同的类型合理选择食疗方法[3]。
同时,中医推拿对头晕症状亦有一定的疗效。不同类型的头痛选用不同原则的推拿手法,如肝阳上亢型应选用仰卧泻法于行间、太冲、三阴交等穴位揉压,选用坐位时则揉肝俞可养肝通气,达到降火通泄的目的;对于痰湿型可在卧位从印堂开始推压到太阳穴为止,来回几次后压百会穴数分钟,而后换掌揉颤膻中,即可得化痰燥湿的效果;气血瘀滞型的中医推拿则选用颈部的风池、合谷两穴按压数分钟达到通络活血的目的。
针灸疗法现今已是治疗缺血性头晕的常规方法之一,疗效尚可,常用的针灸方法有针刺、艾炙疗法等。针刺可疏经通脉,调理气血而缓解头晕症状,常用诸如阿是穴、风池穴、太阳穴、合谷穴等穴位,不同病证加减其他穴位。
综上所述,缺血性头晕的治疗方法较多,单用血管扩张药物长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配合保胃气、健胃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的中药食疗,对缺血性头晕的患者治疗效果切实,在此上如辅以推拿或针灸治疗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