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正文

工商管理教学案例的课堂检验探讨

来源:UC论文网2021-01-22 08:28

摘要:

  摘要:案例教学现已成为国内商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案例开发也成为商学院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开发的最后环节就是将已经开发好的案例文稿拿到课堂加以检验,以确保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在实施案例课堂教学时具有适用性,而目前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对管理案例开发的课堂检验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案例课堂检验的知识点明确性、案例知识线和情节线清晰性、案例问题的可识别性的检验逻辑结构,刻画了思考题的...

  摘要:案例教学现已成为国内商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案例开发也成为商学院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开发的最后环节就是将已经开发好的案例文稿拿到课堂加以检验,以确保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在实施案例课堂教学时具有适用性,而目前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对管理案例开发的课堂检验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案例课堂检验的知识点明确性、案例知识线和情节线清晰性、案例问题的可识别性的检验逻辑结构,刻画了思考题的启发性、分析思路的可用性、理论依据的合理性与案例教学目标的检验循环图,强调了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检验,以供教学案例开发者在案例开发中进行课堂检验时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开发;课堂检验;案例教学


  0引言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众多名校在MBA等专业学位教育中纷纷推行案例教学,对提升专业学位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尤其是要开发出好的可用于教学的中国本土案例。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代表的若干案例中心组织教师开发了万余个中国本土案例,供全国大学实施案例教学时使用,为中国MBA专业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全国各大案例库已开发的案例来看,很多案例在案例开发编撰完成后并没有经过课堂检验就进入案例库,适用性尚存在众多问题,因此,对已经编撰好的案例文稿进行课堂检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案例课堂检验是将开发编辑完成的案例文稿拿到课堂教学中试用,根据课堂反馈,对案例背景交代、教学知识点、情节线、表达清晰程度、潜藏的案例问题、案例使用说明等内容的课堂教学适用性进行检验,以保证开发出来的案例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的案例开发工作环节。从文献来看,有学者对教学案例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案例开发的步骤和方法[1-4],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还专门召开了多次教学案例开发研讨会,就案例正文的撰写、案例使用说明和案例课堂教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讨论的主题并没有涉及案例开发中的“课堂检验环节”。案例课堂检验环节是真实案例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所开发出来的案例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必经环节,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对教学案例的开发成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教学案例开发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检验,究竟要检验哪些内容、如何检验?本文就案例开发者开发案例进行课堂检验的必要性、课堂检验的内容及课堂检验的要求进行探讨,以供教学案例开发者在案例开发后进行课堂检验时参考。


  1案例开发及其课堂检验的架构


  工商管理教学案例是在参照案例企业原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虚拟,通过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对真实事件进行再现。苏敬勤等认为,管理案例教学是让案例学习者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或掌握一两条管理学科的知识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学案例都附有案例使用说明,引导案例教学者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知识传授。因此,管理教学案例开发对案例正文的内容结构和案例使用说明的设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Hansen曾提出,案例开发者在案例编写与润色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容易越来越远,因此,案例开发者在案例开发完成后,都需要找到一位“检验者(SoundingBoard)”,来帮助开发者识别案例中易混淆和需要完善的地方[3]。而管理教学案例的受众主要是学习者,案例要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学习,因此就有必要将学习者作为“检验者”来检验案例的适用性。案例课堂检验这一过程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多次被提及,例如Reynolds曾将案例课堂检验过程称为“Casetriedinclass”[4],Cinnéide也将案例正文和案例使用说明的课堂检验列为案例开发的十个重要步骤之一,阐明经过课堂检验完善的案例和使用说明才能推广使用[5]。在国内,也有案例开发和教学研究者曾提到案例需要通过课堂检验,以证明其是否实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6]。


  参考Cinnéide观点,管理教学案例开发可以分为十个步骤,如图1所示[5],案例开发者首先要根据教案,拟定哪些知识点需要案例教学、需要开发案例。围绕着教学目标,撰写案例使用说明的初稿,寻找案例主体和目标企业,找到了目标企业,及时进入企业调研并收集数据[7],据此撰写案例初稿和案例使用说明,形成案例文稿。文稿要拿到课堂开展课堂检验,根据检验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修改,修改完善后,方可投给案例库(案例库还要审阅,有时还要修改完善),入库后的案例才能够推广使用,其中强调了案例课堂检验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案例写作中,因为案例开发者(即案例文稿编撰者)只能从主观视角出发,所以不能保证案例的内容和结构能够被案例使用者理解,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国内有大量教学案例虽然开发出来并成为案例库中的案例,但并不适用在课堂中教学。案例开发者是基于对案例事件发生的现场调查、事件当事人访谈和资料阅读来认知、理解案例事件[8],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编撰案例文稿并撰写案例使用说明(或教学笔记),然后,再拿到案例教学课堂,由案例学习者阅读并分析,并找到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或者解决案例故事中的决策难题。有关检验案例素材和资料的使用,Dooley和Skinner曾提出12个层次的案例教学目标[9],后来经过Reynolds的改编,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对应了案例数据和素材选取的不同层次,一般而言,案例要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与数据,但如果案例教学的目的也包含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那案例也应包含部分不相关素材,由学生在阅读中对素材的相关性做出判断,并提取有用信息[10]。


  案例开发过程涉及案例企业真实事件、案例开发者文字转化、案例学习者认知和理解、案例教学者认知和引导等四个层面(见图2),案例开发者编撰出案例文稿后,有必要经过案例课堂检验环节进行检验修改后再入库。案例课堂检验环节是链接真实案例故事和案例正文及使用说明的重要环节,案例开发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有目的地编写案例,其所编写的案例正文和使用说明,是否既能够体现真实案例故事情节,又能够适用于工商管理课堂教学使用,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案例开发者事实上是要将真实案例事件有目的地转化为一个可以用来课堂上学习讨论的案例故事,既要抽出真实案例中的现实情节,又要适合在课堂上教学。仅仅讲故事,并不能够达到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综上所述,大多数现有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的研究,均强调案例课堂检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专门探讨“案例课堂检验”,因此,本文的研究焦点就在于案例课堂检验的要点和要求。


  2案例正文的课堂检验


  由于课堂检验的效果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教室环境、课堂气氛、学生课前准备程度和学生状态等,因此在实施课堂检验时,案例开发者也要保障这些案例以外的条件得到满足,保证检验教室设备齐全、学生准备充分、状态良好。工商管理教学案例正文的课堂检验,重点把握好案例教学目标中涉及的知识点或教学模块、围绕知识点的知识线、围绕知识线所展示的情节线和案例中潜藏的值得讨论的决策问题或理论问题。知识线潜藏在情节线之中,案例正文中不展示知识点,但一定要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情节来潜藏知识点,供学员案例讨论时发现和利用相关知识点来分析案例。案例问题既可以潜藏,也可以设置悬念问题。


  2.1案例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性就是让案例围绕着教学目标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来展开案例描述。一个成功的案例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点必须集中,应该紧紧扣住理论知识点[11],既要表达清楚案例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的所作所为,又要围绕案例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点,展示所发生的事件、所遇到的问题及做出(或面临)的决策。检验案例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首先要看案例涉猎的知识点是否太过宽泛与松散,成功的案例潜藏的知识点应紧紧扣住案例教学目标。有些案例涉及理论知识面太广,主要知识点就可能被淡化。例如,一个营销战略主题的案例,应该主要说明一个企业在什么背景下采取了什么营销战略,有哪些矛盾点,是如何解决的,而对于该过程中涉及的如公司财务、组织变革等知识点,只能作为营销决策的背景信息起辅助判断作用,不应在这些知识点上花大量笔墨,否则就容易淡化主题,造成知识点不明确,力求面面俱到反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要检查案例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否明晰,案例开发者(或者教学者)需观察记录学习者在阅读完案例后,是否能准确定位案例所要考查的知识板块,是否能够透过案例教学清楚正确地掌握某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如果学习者阅读案例后所表现出来的案例分析知识点混乱,撰写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目标就可能是不清晰的,说明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案例写作。案例教学者在案例使用说明(或教学笔记)引导下实施案例教学,考察案例使用说明中的知识点是否在案例正文中找到相应的案例情节与之对应,如果不对应,则说明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目标不明确,需要加以完善,直至案例使用说明中的理论知识点在案例正文中能够有清晰的案例情节支撑。成功的教学案例开发,案例不宜涵盖过多的知识点。


  检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时,也要看围绕案例知识点所选取的素材和资料的内容和数量是否得当,如果素材过多或大多不相关,对于学习者而言,知识点就不会明确。开发者应根据案例的教学目标决定案例所使用的素材和数据的层级,然后再结合课堂检验中学习者普遍体现出的关键信息定位能力,检验该案例的数据和素材选取是否兼顾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能力。如果案例的要求是学习者有能力用给定的信息来理解案例所体现的主要知识点,这就默认给定的信息都是要围绕知识点的,而有些案例是要锻炼学习者在多余信息中抓取关键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这就允许存在部分不相关的信息。教学目标不同,对数据和素材的要求就不同。


  2.2案例内容的清晰性


  Reynolds曾针对教学案例撰写提出了“AbstractionLadder”模型,认为案例是要让学习者学会根据“底层”的“案例事实”(casefact)抽象出高层的“价值系统”(valuesystem)[10]。在教学案例中,“案例事实”和“价值系统”分别由案例的情节线和知识线串联,因此,检验案例内容的清晰性,首先就要考查案例的情节线和知识线是否清晰。


  2.2.1知识线检验


  知识线是根据案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所布局的潜藏在案例故事之中的有关理论知识线索,是相关的知识点串联或并联形成的线。随着案例情节发展,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可能更深更细,此时在理解时就要求前后知识点呼应连成清晰的知识线,使学习者阅读完案例后,能在脑海中生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案例正文不宜显示现有的理论知识,但是,作为案例开发者需要明确撰写的案例,究竟用于解读哪一个理论知识点或者相关知识线。在案例撰写之前,就要考虑好某一案例适用于某一理论知识的教学,或者某一理论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案例。在案例开发时,就要将这些理论知识线潜藏在案例正文之中,达到训练学习者在曲折的情节线下寻找理论知识支撑的目的。在案例教学时,案例学习者能够在案例中透视出某一理论,至少在案例教学者引导下,案例学习者能够从案例中对应找到所学过的某一理论知识,或者能够大体知道运用某一理论和方法来加以分析。而知识线的“潜藏”若不成功,学习者在课堂上可能不用经过热烈讨论和思维碰撞就能找到答案,也就达不到案例教学效果[12]。知识线不清晰或者太过直白,会使学习者在案例课堂中失去学习兴趣。


  2.2.2情节线检验


  情节线是案例呈现的素材和信息所依据的故事逻辑,情节线清晰是指案例在情节叙述上要前后照应,符合事件发展的一般程序和行文逻辑[13]。一般而言,案例情节线中,事件发展的程序是大框架,一般为时间顺序,即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案例主体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新问题[14],时间顺序往往有明显的时间说明语,检验起来较为方便,可以由案例开发者自行完成。而情节的逻辑顺序,案例开发者自己的逻辑不一定能被教学者和学习者所理解,因此,课堂要检验案例逻辑顺序,即案例开发者的写作逻辑和思路是否为教学者和学习者理解,案例开发者所阐述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和内部联系是否合理。情节线逻辑不清晰的案例容易给学习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学习者无法弄清案例中事件的联系,也就不能利用给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情节线清晰性要求的不是案例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在结构清晰的基础上实现叙述的跌宕起伏,创造矛盾和紧张感,将案例事件写出故事情节来[15]。这样才能够引起案例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形成认识上的差异,才具有案例学习讨论的价值。


  因此,在检验案例时,要考查学习者是否能清晰抓住案例情节发展的脉络,较为准确对应相关概念或理论,并能在学习案例后将各个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检验此条时,可以使用案例使用说明中的相关的分析思考题来检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同时案例开发者也要关注学习者学习该案例时,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是否主动在课堂上沿着案例开发者的思路和案例的脉络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是否普遍愿意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2.2.3案例背景检验


  案例背景包括案例企业背景和案例决策背景。案例企业背景可以在案例正文中简要陈述,也可以在案例附件中概括陈述;案例决策背景属于案例正文的内容。前者是案例事件的背景,即在什么大背景下发生了此案例事件;后者是案例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案例故事发展过程中,案例主人翁在决策时的背景,这是案例故事本身应有的内容。很多教学案例,混淆了这两个背景,从而导致案例教学者也弄不清楚,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课堂检验需要检查学习者在案例分析时,是否清楚案例企业背景,是否清楚案例事件中案例决策背景。背景的清晰交代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案例的认识,也给案例分析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前提。


  2.3案例问题的可识别性


  一个成功的案例一定是能够从中找出若干问题值得讨论的案例,这样案例教学才有实际教学价值[16]。无论是描述性案例还是决策性案例,问题识别都是案例学习的重点。案例开发者要在案例开发之前,就能够根据案例开发的教学目标,将问题潜藏在案例正文中。描述型案例重点在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已经发生,案例开发在于客观描述故事本身,案例教学重点是让案例学习者分析、评估或评价案例中所描述的客观事实。因此,案例问题就应该围绕着分析的理论依据、评估或评价案例中发生的事情来提出。决策型案例重点在撰写案例事件的情境,案例问题可以围绕着在这一情境下有多少决策方案或者处理方式来提出。


  描述型案例带有明显的评价性,或者带有假设性,也就是说在案例中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属于过去时,要么评价或评估该行为的对错及为什么,要么假设不这么做会是怎样的结果,以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运用理论和方法评价,提升学习者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能力。决策型案例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既可以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方向,也可以不给予明确的方向,案例问题的提出视案例情境需要而定。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案例,都应拿到案例教学课堂来检验,案例正文中是否潜藏了需要学习者识别的问题,案例使用说明(或案例笔记)中所提的问题,是否在案例正文中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以便案例学习者透过案例内容拿出相应的评价或者解决办法。因为在案例编写中,案例开发者往往只能从自身的认知出发,基于自身对案例的了解来判断案例问题是否可识别,这种可识别性其实是针对开发者的可识别性,在课堂检验中观察学习者对案例中心问题的把握是否准确,特别是课后与学习者交流其问题诊断的思路,有助于判断问题描述在案例中是否突出以及为表达问题所呈现的材料与数据是否完整。


  3案例使用说明的课堂检验


  案例使用说明(teachingnote)是为了厘清情节线与知识线的关系,王淑娟等认为,在案例使用说明中,作者会将“埋藏”在案例中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分析方法等一一罗列出来[1],一般包括案例的教学目的与用途、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背景信息、关键要点,建议课堂计划要可行,而背景信息检验可参照案例正文部分的背景材料检验,因此,案例使用说明的课堂检验要点在于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是否可用和建议课堂计划是否可行。可以概括为一张循环图(见图4)。即知识点围绕着案例教学目标,思考题围绕着知识点,分析思路围绕着思考题的逻辑,理论依据回到案例教学目标,形成一个闭环。


  图4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与知识点和案例教学目标的循环关系


  Fig.4Thecircularrelationshipsofcasequestions,analyzingtrack,theoreticalbasisandcaseteachinggoal


  3.1思考题的启发性


  思考题围绕案例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习者预习案例素材和熟悉案例中的主要决策问题,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习者透过案例搜寻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点。对于案例思考题的检验,要联系正文中案例问题可识别性的检验,正文案例问题可识别性的检验是看正文中是否潜藏了思考题的答案,思考题的检验是看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围绕案例主题[17]。案例的思考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情境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另一类是案例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案例开发者在检验思考题时,应围绕思考题进行提问,观察学习者的课堂反应,发现在编写案例使用说明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在检验情境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时,首先,要考查问题设计是否围绕知识点,是否达到了启发学习者学习理论知识点的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对应的案例内容和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其次,要检验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否能给予学习者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问题的机会,如果限制过窄,学习者提出一种解答后便没有其他的切入点,思考题就没有达到充分启发学习者思考的效果;最后,要考查问题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准、接受能力等相匹配,检验学习者是否能理解该问题,在经过思考讨论或至少通过教学者引导后,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给出有道理的解答。


  思考题的第二类是案例需解决的“中心问题”,这类问题是对于案例正文开头或结尾提出的决策问题的提炼和加工,有时题干中也会通过增加一定的提示性语言引导学习者的思考方向。对于此类问题,案例开发者主要考查思考题对于案例中决策问题的语言提炼,是否能启发学习者理解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题中的提示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引导思考的作用。中心问题带有很大的开放性、知识面的扩展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检验这一问题设置的启发性,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3.2分析思路的可用性


  案例分析思路一直是案例开发者在撰写案例使用说明中比较困惑的难题。案例分析思路要围绕着案例思考题展开,有什么样的思考题就要对应给予什么样的分析思路。案例分析思路设计的本质是问题讨论的逻辑设计,为教学者解答思考题提供思路参考。也就是说,思考题围绕着知识点,案例分析思路围绕着思考题。从图4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内在逻辑。有什么样的问题,就要围绕着这一问题撰写分析思路。分析思路实质上包括了理论和方法的逻辑,但又不直接说出理论内容,因为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学习,在此只给出理论范围和大致步骤以启发学习者分析。


  案例开发者在课堂检验中,案例开发者给出案例分析思路,是不是真正能够引导学习者按照此思路去分析,或者分析思路的逻辑是否能为学习者所理解,并能解决学习者在案例学习中的疑惑。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给出的分析思路,案例开发者就需要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考查分析思路的何处需要改进或补充阐述。同时,由于学习者往往能突破案例开发者在编撰案例使用说明时的思路,在课堂中的头脑风暴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想法,这些新想法也能作为案例开发者完善案例分析思路的有力参考[18]。


  3.3理论依据的合理性


  案例使用说明中的理论依据为案例使用者运用何种理论来解释案例提供了参考,揭示出案例正文中潜藏的知识点。理论依据与知识点要有对应关系和扩展性,但是理论依据的撰写绝不是对案例潜藏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在提出案例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基础上,说明为什么需要使用该理论的依据,案例中的什么问题需要用该理论解释,运用该理论分析时的分析思路是怎样的[19]。当然,可以是一个理论模块下包括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几个理论的相互支撑。一般来说,一个案例不宜涉及过多理论或知识点,最好是一个理论下的相关知识点。


  因此,对理论依据部分的检验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是检验案例所使用的理论是否合适,理论依据中的知识点的数量是否合理。如果案例中包含过多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和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与梳理,可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习者也无法充分理解吸收。第二点是检验所用理论是否能被学习者理解,检验理论选择合理性:一是解释为何选取该理论;二是该理论与案例正文中对应关系。利用理论依据和分析案例知识点时,需要考察学习者是否能理解理论,如果学习者很难理解,则案例开发者需要考察这一部分对理论分析的撰写是否清晰严谨,并找到缺陷进行完善。当然也可以是开放性的,使学生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案例,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20]。理论依据事实上就是要实现的理论知识教学目标,不宜过多或过于宽泛,一个案例最好聚焦在某一理论知识点或者模块上。


  3.4教学计划的可行性


  课堂教学计划是案例采编者给案例使用教师建议的教学执行方案,包括课堂的组织过程、时间安排建议等,可以分为案例综述、分组讨论、延伸问答、归纳总结四大板块。在课堂中需要检验课堂安排与时间规划在各板块的分配是否可行,即检验教学者能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各部分的安排或是否有哪部分的时间分配多余。如果教学者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课堂安排,则需增加该部分的时间分配,或按照实际需要删减部分安排计划,如果时间分配有多余,则需要把多余时间调整到时间分配不足或更加重要的环节上去。


  4课堂检验后的案例修改完善


  案例开发者在进行了案例课堂检验后,需要根据案例教学者和学习者课堂阅读、讨论、课堂反应和回答问题的效果以及课后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案例文稿,根据不同的反应与反馈,案例检验者应该做相应的改进。


  4.1案例正文完善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案例开发者要进一步抓住理论学习章节的教学目标,针对案例所要说明的知识点,审视案例正文编写过程中,究竟要说明什么样的知识点或知识模块。将知识点或知识模块与案例正文中潜藏的知识线进一步加以梳理,以确保案例编撰中能够围绕着知识点或知识模块来加以陈述案例故事,且能做到知识点的掩饰或潜藏。在进一步审查案例围绕的教学目标之后,案例开发者也要考查是否需要根据目标调整案例使用的素材。


  进一步理清内容。案例开发者要从知识线、情节线和背景信息三个方面完善案例内容的清晰性。知识线不清晰,问题可能在于某一知识点的相关故事情节描述不够,一旦在学习时该知识点被忽视,知识线便无法串联。案例开发者在完善时需要根据学习者在理解案例时的反馈,考查案例在哪一个知识点的塑造上没有给出足够的情节,弱化了该知识点。如果知识线太过清晰,甚至学习者不需多加思考和讨论便能准确找到知识线,则需要考虑是不是在情节描述里出现了过多提示性理论术语,理论术语过多实际上是案例开发者的过度引导,容易限制学习者思维,不利于案例学习者学习。情节线逻辑不够清晰则需开发者仔细理清案例遵循的顺序,根据学习者在阅读讨论时出现理解衔接困难之处,加上衔接说明性文字以补充,而对于案例情节平淡、学习者阅读兴致不高的案例,案例开发者需要重新深入挖掘案例企业的矛盾点,从语言和结构上强化情节悬念的设置。对于学习者反映背景不清晰的案例,开发者应该在课堂检验时发现哪些背景没有交代制约了案例分析,需要加以补充。


  进一步明确案例问题。如果案例开发者在课堂检验中发现案例正文中未合理潜藏需要学习者识别的问题或案例使用说明(或案例笔记)中所提的问题,或者潜藏了该问题的内容但是学习者在案例正文中不能找到对应的内容,案例开发者需要针对该问题在案例正文的相应地方添加或补充内容,在添加或补充时,也同样要注意内容的掩藏。


  4.2案例使用说明的完善


  修改思考题。围绕教学目标进一步修改思考题。尽可能地克服思考题限制过死、或学习者不经过思考和讨论便普遍可轻而易举得出答案的现象;如果思考题超出学习者能力范围,修改中相应降低案例的难度或者增加教学老师的启发性提示。对于思考题中的中心问题,如果学习者在阅读时不能理解该题或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案例开发者在检验之后就需要考虑增加思考题中的提示或转变提问方式。


  修改分析思路。案例开发者在完善分析思路时主要是针对学习者不理解之处,课堂检验中案例开发者用该分析思路解释时,学习者如果普遍反应对某处解释不理解,案例开发者就要参考学习者在课堂讨论中所表现出的分析思路,对此处再加以说明与分析或考虑转变分析方式。如果学习者提出了新的可行的观点,案例开发者也可以选取放在分析思路中使用,为教学者提供参考。


  修改理论依据。对于理论依据的完善要分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分别加以处理,如果确定该理论依据本身用来解释案例问题是合理的,则在应用理论依据的解释中,案例开发者有必要针对学习者普遍不理解之处进一步加以解释说明。如果案例开发者发现这一理论依据使用不合理,或者在检验中发现该理论应用超出了学习者学习范围,则需选择性省略。以上检验要能够实现图4中所描述的闭环。


  修改教学计划。案例开发者需要参考在课堂检验时的具体时间安排,调整不同课堂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建议,根据课堂检验时的时间记录,适度调整各部分的时间长度。


  5结论


  案例课堂检验既是教学案例开发的必经环节,也是保证案例开发成功的重要工作。开发出来的案例是否交代清楚了案例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案例内容是否能够说明教学的理论知识点,案例撰写的情节是否生动有趣,以利于读者阅读;案例教学说明是不是有利于案例教学者教学,都是需要拿到案例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的。


  在课堂检验中,案例开发者要结合学习者的反馈,发现案例正文和案例使用说明中的问题,并在课堂检验后修改完善。在检验案例正文时,要围绕案例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清晰性和案例问题的可识别性三个方面考察;在检验案例使用说明时,重点检验思考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分析思路是否可用、理论依据是否合理以及教学计划是否可行。案例开发者在完善中要重点改进检验出来的问题,对于学习者普遍反映不理解之处,案例开发者要进行补充叙述、加强解释或转换解释思路;对于阐述过于详细或直白,未留给学习者思考空间或思维拓展余地之处,案例开发者需要进行适度删减与潜藏。


  只有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检验,才能够发现所开发的案例文稿是否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即学习者能够清楚地看明白案例的来龙去脉或者案例事件的本来面目(真实再现案例事件),教师能够借助于案例使用说明(或教学笔记),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开发者要高度重视教学案例开发的课堂检验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案例开发的质量和适用性,也有利于提高案例开发水平和案例教学效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