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就业的影响
来源:UC论文网2021-02-01 08:31
摘要:利用一项全国范围的工程硕士毕业生调查数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导学关系等维度分析了培养模式与工程硕士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培养过程中若能够做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将显著提高工程硕士的就业概率与就业满意度。指出我国工程硕士生培养应该在多个环节注重与业界的联系,实现高校与业界的协同培养。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
摘要:利用一项全国范围的工程硕士毕业生调查数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导学关系等维度分析了培养模式与工程硕士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培养过程中若能够做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将显著提高工程硕士的就业概率与就业满意度。指出我国工程硕士生培养应该在多个环节注重与业界的联系,实现高校与业界的协同培养。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和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相协调,为了让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端人才提出的需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置并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广泛、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比例接近1:1[1]。在我国众多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是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的一个重要类型,因此,国内对于工程硕士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
国内对工程硕士教育的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国际比较和院校案例分析上,主题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师资、导师指导模式、全日制、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2-10]。从研究方法上,国内基于定量的实证分析并不多,而国际上对工程硕士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多[11]。目前,国内现有研究中非常缺乏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进行的实证分析[12],大多是基于某个院校的样本[13-15]。因此,本研究将使用一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实证分析。
虽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劳动力市场,然而目前国内研究几乎没有针对工程硕士的就业进行实证分析,更没有实证研究专门探讨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但是,厘清培养模式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对于高等工程教育至关重要,因为高等工程教育要达到两个基础目标:①让学生掌握工程知识(engineeringknowledge);②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工程知识进行精巧地应用(applysuchknowledgeskillfully)[16]。我国学者早在2006年就提出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正确评价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17],因此,有必要研究培养模式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认为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应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18]。按照这项研究的逻辑,学校在培养工程硕士生时,注重协同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与业界的联系,将显著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而显著改善工程硕士的就业状况。
什么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包含哪些环节和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19-21]。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培养模式至少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与实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除了上述两个关键要素外,对于工程教育而言,为了实现学习者在进入就业市场之前就必须学会精巧地应用相关的工程知识的目标,相应的教学实践同样是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培养模式还有一个特殊而且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因为,研究生教育采取导师责任制[22],而且导师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导师必须参与和指导研究生的所有培养环节,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科研成果和最终培养质量的好坏[23]。本研究认为导师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且,导师这一因素还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独有的特点,那就是需要保证导师自身了解业界动态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去掌握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导学关系四个方面,来实证分析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假设1:能够体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内容,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假设2:能够实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方法,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假设3:能够促进“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实践,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假设4:能够保证“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导学关系,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本研究主要将通过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①就业的概率,即毕业生能否成功找到工作;②工作满意度,即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首份工作的满意度,以此来衡量毕业生找到工作的质量。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数据是本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4月~8月对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进行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截至2015年7月5日,总共获得了遍布全国15个省市、55所高校的2034个工程硕士毕业生的有效样本。在这55所高校中,总共有16所“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还有31所其他高校;总共有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33所非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2034个有效样本中,有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参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在排除了这部分样本后总共有1765个样本毕业生进行了工作找寻。这1765个样本是本研究所用的总样本。在1765个样本中有1629个样本在问卷调查前确定了工作意向,比例达到93%。这说明工程硕士的就业情况总体不错。这1765个样本将用于实证检验培养模式对工程硕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将分析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概率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于就业概率而言,显然因变量是一个在问卷调查结束时,样本是否找到了工作的二元虚拟变量。因此,本研究将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
对于工作满意度而言,信息来自样本对如下问题的回答:就总体而言,您对自己即将就业的工作是否满意(就业的同学回答)。该问题总共有五个选项,分别是:①很满意;②满意;③一般;④不满意;⑤很不满意。本研究将样本选择了“很满意”或者“满意”的归类为“工作满意度高”,反之则赋值为“工作满意度低”。因此,因变量也是一个二元虚拟变量,本研究同样将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
此次问卷调查对工程硕士毕业生采集了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读工程硕士期间各个环节的培养情况、就业与创业情况等,总共有200多个变量。本研究准备将所有可能会影响到工程硕士就业的变量都放进回归方程,并且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筛选最终可能显著影响到毕业生就业概率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表1是多个核心变量的简单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
1.“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培养模式将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概率
表2列出了毕业生是否成功就业的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到,在控制了性别、硕士就读学校的声誉、报考硕士的动机、学校就业信息的发布以及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导学关系”的变量都进入了最终的回归方程,系数都是显著为正。具体而言“对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满意度高”“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社会实践或行业实际的现实问题的相关性高”“在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实践环节实施的满意度高”以及“与导师见面交流频繁”的工程硕士毕业生,他们成功就业的概率显著更高。
显然,“对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满意度高”“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社会实践或行业实际的现实问题的相关性高”表明教学内容和产业界关联紧密;“在课程学习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表明通过案例教学,产业界真实发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能够被工程硕士所了解与掌握;“对实践环节实施的满意度高”说明高校能够根据产业界的真实情况,设置相应的实践方案,而产业界也能够很好地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工程硕士提供满意的教学实践条件。这就支持了本研究的四个假设,即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体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实践,都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显著提高工程硕士的就业概率。除此之外,“与导师见面交流频繁”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良好的导学关系,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与就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2.“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培养模式将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表3列出了是否具有高的工作满意度的logistic模型逐步回归结果。从表3可以看到,控制了性别、硕士就读学校的声誉、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期望寻求的职业匹配度、学校就业信息的发布以及读硕士期间的学习成绩和发表论文的情况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导学关系”的变量都进入了最终的回归方程。具体而言“针对专业学位特点,学校开展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的课程和训练多”“学校提供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各类信息的交流(实习、案例、赛事、认证等)”“学习过程中参加过实践”“本人积极投入实习实践活动”以及“导师指导方式是‘分段分环节以校内导师为主,全过程合作’”的工程硕士毕业生,他们工作满意度显著更高。
显然,“针对专业学位特点,学校开展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的课程和训练多”表明教学内容符合工程硕士对就业市场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需求。“学校提供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各类信息的交流(实习、案例、赛事、认证等)”“学习过程中参加过实践”“本人积极投入实习实践活动”表明不但培养单位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信息,而且学生本身确实参加过教学实践并且积极投入其中。最后,如果导师指导方式是“分段分环节以校内导师为主,全过程合作”,则表明那些拥有产业界的合作导师,而且产业界的合作导师与高校内部的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做到全过程合作的工程硕士将具有显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综上所述,表3的回归结果清楚表明,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体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实践,能够保证“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导学关系将显著提升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
综合表2和表3,还可以发现“男性”“硕士就读于‘985工程’高校”和“针对专业学位特点,学校开展校园招聘和就业信息发布多”这三个变量的系数都是显著为正。前两个变量显著为正表明男性、所读高校声誉高的毕业生的确在就业时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后一个变量表示如果高校在就业环节也能为工程硕士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良好就业服务,同样将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概率与就业满意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全国范围的一项最新调研数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导学关系这四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对其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体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教学实践,能够保证“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的导学关系将显著提升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概率和工作满意度。可见,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导学关系与就业服务,如果能够做到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实现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就将显著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
基于实证结果,本研究认为对于工程硕士这样“专业化要求严格、从业标准要求明确”的专业学位而言,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保持和产业界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促进高校与产业界对工程硕士生的协同培养。具体而言,有如下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招生环节,应该主动和学生以及企业联系,帮助学生和企业了解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和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投身于工程硕士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单位了解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
第二,鼓励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员工提供工程硕士教育项目。企业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校外导师等方面为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协助,获得自己员工攻读专业学位学费减免的优惠。这样,高校获得了企业方面的协同合作资源,提高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企业获得了大学的支持,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又提高了自己员工的素质和忠诚度。
第三,国家应该从多个方面推动高校和产业界的合作。比如对于积极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相信有了这样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必将极大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第四,发挥工程硕士教育中各种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在实际评估中,增加培养环节中“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相关的评估指标(比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评估指标),并提高相关评估指标的权重,通过外部评估去推动高校与业界的联系与协同。
第五,高校应该加大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要实现“与业界的联系、促进协同培养”,就要对培养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高校可以通过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并在绩效考核时,对教师在相关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加以肯定与认可。
第六,在就业环节,高校应该主动将用人单位引进校园,根据工程硕士的特点,设计招聘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见面会等,降低工程硕士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工程硕士毕业生找到专业匹配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