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功能探析

来源:UC论文网2021-02-19 08:56

摘要:

  [摘要]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新时代加强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是准确理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渠道,是积极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国际视野的主抓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应紧紧围绕立...

  [摘要]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新时代加强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是准确理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渠道,是积极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国际视野的主抓手。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功能;大学生


  环顾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上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如何研判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的发展大势怎样?中国如何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的判断?等,这是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问题,而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恰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上述诸多疑问,给大学生一个正确引领,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本文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通过分析、阐释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功能,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正确看待“时”和“势”、“危”与“机”,真正把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那么,如何准确明晰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功能呢?具体说,有主阵地、主渠道、主抓手三大功能,下面就其三大功能作以阐述。


  一、主阵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赋予的重要使命。大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精神、落实教育部党组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必须加大力度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革命”,优化文、理、工、农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补充修订各类各层次专业教材,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加强学校和各院系层面的教学服务与管理,充分挖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使大学生既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曾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就是强调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而不止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灵魂的教育。对个体来讲,关系到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对国家而言,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3)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后代子孙的德政工程。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格,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激荡,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把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又进一步强化了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作出上述重大决策和部署,从总体上讲是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系统性战略工程,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简单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等学校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培养人才,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既向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惑,又要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2019年又适逢新中国成立70年,新中国7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通过展示70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和推进新时代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这是历史和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责无旁贷。因此,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紧紧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进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大学》中讲到:“德者,本也”,(6)古代先辈在千古之前,就谆谆教导我们,要以德立本,人无本则不立,本立而道生,道生则万达。就此而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于培养人应具有高尚的德行与情操。因此,通过加强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7)引导大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外,还有主渠道功能。


  二、主渠道:准确理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仅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阵地,也是准确理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渠道。因为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便包括了党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等。这些内容既回应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又为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问题,十九大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特别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其他各项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严守党的政治规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8)通过讲述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背景、重要意义、主要特点、重要举措、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强烈的政治担当的政党。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新时代强化党的建设,使党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前列,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丰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础之上。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绵延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新时代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和育人功能,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比如其中的讲仁爱、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等,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不仅如此,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大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从而更加自觉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自觉地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弘扬民族主旋律,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众多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争夺涉世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向青年传播灌输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惜花大力气和本钱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如近一时期西方介入的“香港暴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妄图把“和平演变”中国的渗透图谋和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借以争取青少年、改造青少年,最终达到改造一个国家的目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美国日裔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就是典型。


  由此可见,西方敌对势力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渗透,不断调整策略、变换手法,企图通过“颜色革命”等方式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而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讲述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由来及演变、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挑战、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举措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看清其图谋,认清其渗透的实质;用真实、生动、感人的事例给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清中国国情,读懂中国故事,自觉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上述内容讲述,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是如何由一个贫穷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一个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国家。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与我们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分不开的。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珍惜和维护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稳定,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成长。因此,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功能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上述主阵地和主渠道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抓手功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三、主抓手: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拓宽国际视野


  当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复杂多变,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状况下,拨开云雾看小日,正确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是一个紧迫的议题。而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则为大学生观察世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国际视野提供了主要抓手。因为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国际教育教学要点部分恰恰介绍了诸如此类的内容,如“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尤其是通过全面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建设的理念、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进一步建设的方向,让大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共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理念;不是中国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沿线国家都参与的大合唱;认识到“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的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结束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而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不会”廓清了外界对“一带一路”的猜疑,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向别的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是将开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因一己私利破坏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的小集团,而将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关心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还要放眼世界,应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所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敏锐的国际观察力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的进一步增强,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0)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事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机会和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只有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到世界舞台上展现青春风采,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并传递中国好声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相互作用日益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整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大家庭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中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11)同时,世界发展也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逆全球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蔓延。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大国担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和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而且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2)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程度大大加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彰显了中国的国际担当。


  不可否认,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人当中最敏感而又最善于思考的群体,他们总是鲜明地感受着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但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的、腐朽的、消极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有鉴于此,必须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和栽培,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通过讲述上述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国际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还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为祖国服务的本领。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栋梁,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对当今世界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而且也要能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发展变化有一个冷静观察,认真分析,并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帮助广大学生正确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而大学“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恰恰全面论述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等内容。它能够使大学生全面了解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演变的脉络,为其充分认识和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快捷而方便的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其主阵地、主渠道、主抓手三大功能,彰显了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重大和热点问题的梳理、阐释,切实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正确分析看待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在大风大浪中接受挑战和考验,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把自己打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新时代强化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必须着眼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既要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又要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进行指导;既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又要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主阵地、主渠道、主抓手的培根铸魂功能,着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3)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胸怀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此次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伴成长,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毫不畏怯和退缩,敢于奋斗,勇于抗争,永不言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与困难进行不懈斗争,最终达到胜利彼岸。


  [作者简介]高常营,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