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西方哲学论文 > 正文

西方哲学求证世界的方式、困境与出路

来源:UC论文网2021-02-21 08:34

摘要:

  摘要: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人类求证世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求证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古代哲学求证世界的方式是一元的思维方式,其困境是只能以预设的方式来解答世界的存在方式;近代哲学对这一困境的解答方式演变成为二元的思维方式,其困境是无法解答人类与世界统一的“中介”;现代哲学为解决这一困境,以诸如语言、实践等多元方式回答人类与世界的统一。哲学的奥秘在于人类世界,只要人类世界...

  摘要: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人类求证世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求证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古代哲学求证世界的方式是一元的思维方式,其困境是只能以预设的方式来解答世界的存在方式;近代哲学对这一困境的解答方式演变成为二元的思维方式,其困境是无法解答人类与世界统一的“中介”;现代哲学为解决这一困境,以诸如语言、实践等多元方式回答人类与世界的统一。哲学的奥秘在于人类世界,只要人类世界存在,哲学求证世界就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


  关键词:西方哲学;人类世界;求证世界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作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存在承载着求证世界的历史使命,虽然在求证的过程中呈现出各种样式,但就其求证的基本趋势而言,经历了一个从具体经验事物到抽象超验实体的过程,这可从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到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世界的本原这一发展趋势得到印证,此发展趋势表明了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古代哲学“一元”求证世界的方式、困境与出路


  从整个哲学史来说,古希腊哲学家求证世界的方式最初是以感性事物作为世界的基础,世界及其人类社会都产生于自然界的“某物”。“水”作为世界本原的思考方式开启了哲学求证世界的基调,从这时起哲学已经承载着世界生存根基探索的任务。当哲学求证世界的任务被界定为“逻各斯”之时,世界就被解释为按照“逻各斯”方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所谓“一定分寸”就是事物发展运作所遵循的原则或规律,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把“逻各斯”总是界定为“规律”或“道理”的缘故。


  如果自然哲学是从感性事物来求证世界本原的话,那么哲学人类学家则是以精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巴门尼德奠基了“精神物”或“思想物”的开端,在《论自然》篇中,他以女神之名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之路,并认为女神能够引领有学识的人走遍所有的知识城。在知识的海洋中巴门尼德发现了真理之路,即追求“存在”之路,“存在”是世界之所以为世界的根源。柏拉图把此“存在”界定为“理念”,认为“理念”支配着世界的万事万物,其支配方式以“分有说”和“模仿说”体现出来。“分有说”和“模仿说”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比如“美的事物”分享“美的理念”,在内容上分有“共相”之美,在形式上体现了“差异”之美。因此,“美的事物本质上是精神性的。它不仅仅是感性的东西,而是从属于共相、真理的形式的现实性。不过这共相也没有保持普遍性的形式,而共相乃是内容,其形式乃是感性的形态——一种美的特性”[1]267。“共相”作为一个精神物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以“直观”或表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柏拉图崇高的精神对于精神本身具有直观或表象,凭借概念深入了他的这种对象;但是他只是开始深入这种对象,还不能够以概念总括精神的全部实在”[1]167。事物以成其实是,反之,它们却是别的事物所由成为实是的原因。”[3]最高的永恒实体也是思想所能把握到的最高实体,即第三实体——神圣实体。


  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发展走向观点来看,他在探讨世界本原过程中力图建构一个具有经验成分又有精神成分的永恒实体,这一永恒实体在西方哲学史上历经了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中世纪“信仰的时代”,它以神学方式呈现出来,具体说,它主要是以基督教宗教的方式表达出来,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中世纪基督教的产生就是古代哲人探讨世界本原的一种思想追求的结果。


  由上观之,古代哲学以求证世界本原的一元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实世界存在的可能根基,至于世界根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古代哲人只能采取经验的或预设的方式进行解答,进而推论世界根基第一性的存在。就其基本走向而言,此一元思维方式又以宗教的思维方式作为终结,这样一来,在哲学必然沦为宗教婢女的生活世界中,探讨世界的根基就演变成神创世界的学说,经院哲学就是其最鲜明表达方式,人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神的生活,这一困境启迪着近代哲人重新估价人的价值和世界存在的合法性。


  二、近代哲学“二元”求证世界的方式、困境与出路


  历史的车轮驶到近代时,科学已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证实了中世纪绝对实体的虚无。近代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求证世界存在的根基,科学精神促使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科学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发展着,只不过“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玫太阳系,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4]263。所以,面对基督教对以往科学的消解,近代自然科学必须从头开始研究,“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4]261。自然科学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独裁统治,“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立了;主要由笛卡尔确立了解析几何,耐普尔确立了对数,莱布尼茨,也许还有牛顿确立了微积分。固体力学也是一样,它的主要规律一举弄清楚了。在太阳系的天文学中,开普勒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则从物质的普遍运动规律的角度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概括。”


  在近代“这种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位自然研究家,而是一位哲学家”[4]266。这个哲学家被恩格斯界定为康德,因为“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关于第一推动的问题被排除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生成的东西。……因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


  哲学从古代寻求自然世界之谜到近代寻求人自身世界之谜的转变,在哲学史上被称为“认识论”的转向。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古代哲学具有认识论的特征,如果就人对对象(包括外在自然对象和人自身)的认识而言,哲学自始至终都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在近代就人类从认识外在自然到人自身的转变而言,这一时期“认识论”更加凸显出来,它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就其认识目的而言,它仍然是寻求一个世界生存的根基,此生存根基不在于外在世界之中,而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达了世界的生存之基在于“我思”,当然不是说先有“我思”后有“我在”,它们作为一个共时的存在,“我思”是“我在”存在的先决条件。在康德哲学中这两种存在以“二律背反”的方式存在着。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终结了这一对立,并赋予了“绝对精神”以客体性和主体性,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绝对精神”的实体,它自身不断地演化着宇宙的一切,在此意义上,“绝对精神”是整体世界的开端,它是自然界、人类世界和自身世界的开端者和终结者。这在黑格尔的逻辑哲学中得到论证,“绝对精神”作为一个最高实体,它是真实存在的,同时又在经验生活中得到检验。


  就西方近代哲学史而言,哲学不再像古代哲学那样以包罗万象的智慧求证着世界的本原,从哲学分离出来的科学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求证世界,当科学求证世界的途径陷入困境之时,哲学又为科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同时科学又为哲学创造一个新的更高的看待问题的视野。所以,在西方近代史上,科学和哲学成为世界的两翼在不断地推动整个世界的进步,但科学最终还是淹没在宗教般的哲学之中,这一困境是近代哲人解决“二元”思维方式的逻辑路径的结果。


  三、现代哲学“多元”求证世界的方式、困境与出路


  面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方式及其神秘逻辑走向,现代哲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既然世界的奥秘在于人,求证世界之谜的科学和哲学也在于人,那么,哲人就应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现代哲学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这一历史使命,一些哲学家以回归人的生命、存在、价值等感性因素破除传统哲学脱离现实世界的特性,还有一些哲学家从沟通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寻求哲学的出路。就现当代哲学家求证世界的方式而言,都力图使超验世界回归到人的现实世界。例如:尼采哲学以生命价值的方式求证着世界价值,在价值观上否定了传统基督教价值观的堕落,同时“超人”思想表达了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柏格森以生命之流表达了世界的“绵延”,此“绵延”弥补了传统哲学两种世界划分的缺陷,人遵循着生命之流不断地前进和发展着;胡塞尔从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科学(理性主义)世界的不完整性;海德格尔从人的“有限性”的存在中表达了“天、地、人、神”世界的整体性;萨特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张力表达了人的生活自由性,等等。


  哲学研究重心的世俗化过程表明了哲学开始从传统的二元思维方式转向现代哲学生活世界一元思维方式,此生活世界一元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寻求人类与世界统一的“中介”上,此“中介”在现代哲学视域中主要指向语言和实践。海德格尔以诗意性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世界意义和价值,“当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概念语言的思想产生时,他陷入了一种语言困境,这种困境导致他依赖荷尔德林的语言导向了一种半诗化的文风”[7],即陷入了语言形而上学困境之中。日常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分析出发探讨“世界”的有限性,认为语言所能表述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语言的界限规定了世界存在的界限,这样一来,他以语言有限性拒斥了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无意义性,同时他也论证了人生活世界的边界。如果说海德格尔陷入了语言形而上学的话,那么维特根斯坦则陷入了语言的虚无主义困境。当代后形而上学思想家哈贝马斯则从语言交往行为理性出发研究“语言交往实践”以克服语言形而上学的困境和语言虚无主义的困境。在他看来,语言承载着生活的历史使命,而且能够达成世界的主体间性。且不说主体间性能否实现“共识”,就怎样澄清“主体间性”这本身就具有很大困难,世界性“共识”在当代以国家作为主体交往中很难做到,因此,可以看出哈贝马斯语言交往行为理性的提出及其界定具有太多的理想性。


  虽然马克思哲学以实践方式揭示了语言哲学的困境,并在现实意义上变革了世界,但其“实践”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它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不仅仅变革着世界,而且在不断地建构着世界。这就启示当代哲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消解传统哲学范式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符合人性发展的世界。在当代批判多于建构的哲学视域中,这一任务是任重道远的,就这一点而言,马克思实践哲学怎样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人类世界的自由和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全人类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结:求证世界的哲学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


  从古至今,哲学在以不同的方式求证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多样式求证方式中得到证实。世界不断地存在和发展着,然而,以求证世界为自豪的哲学目前却陷入困境,哲学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存在。哲学从最初无所不包的智慧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现在却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空洞”教条。造成这一局面有很多因素,首先,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不断诞生一个又一个诸如自然的、人文社会的科学,这些科学以科学理性精神解决人类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证明了传统哲学追求神圣实体的虚假性。传统理性主义的瓦解和现代哲学多元化发展,使得哲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陷入了困境,科学无法给这个困境一个合理的解答,因为虽然科学尤其是技术科学在当今非常兴盛,但当科学发展到顶点时它又以哲学的身份来求证世界,科学反叛哲学同时又回归哲学,由于哲学本身受到质疑,科学回归哲学也意味着自身的终结。从哲学母体分离出来的宗教在当代正以远离世俗世界的方式遵循着另一个神圣世界的生活方式,哲学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权利呢?这是现当代哲学家深思的问题,哲学作为一种“思”的存在,它理应“反思”从自身分离出来的“孩子”(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发展状况,反思整个人类世界发展的命运。当前,与人类世界休戚相关的是环境、科技等问题,因此,以不同面貌(科学哲学、环境哲学等)求证人类世界,应是哲学克服自身困境的一条出路。


  哲学生存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哲学的“边缘化”。一方面是哲学自身的边缘化,在一些人眼中它不再是思想中的“时代”、不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变成一种人人都能从事的谋生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哲学缺失其自身生存的时代性和价值性追求。另一方面是哲学不断地被“放逐”,在一些人看来它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个点缀,世人对它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人人把追求利润作为“铁的规律”,为了实现更多的利润,资本周转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造成了人浮躁的生活方式。


  当前,西方哲学正处在要么实证化要么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源于现当代哲学克服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化的结果。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立足于不同视域矫正传统哲学的神圣化和抽象性,虽然使哲学回归了现实生活,但又使哲学陷入机械化的境地,哲学作为精神科学的使命悄然消失了。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新实用主义者罗蒂立足于哲学现实化的使命,使哲学具有一种精神科学性质,建立了后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哲学作为一门精神科学既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也是一种科学的存在,确切地说,只有这样的存在才是哲学,这就是哲学立足于其他科学又高于其他科学的原因,哲学这种本性不论是源于人的本性还是源于社会需要,都表明了哲学在当代存在的价值。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