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UC论文网2021-03-04 08:35

摘要:

  【摘要】时下,有的小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行为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不一致。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内化知识,外化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将...

  【摘要】时下,有的小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行为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不一致。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倡导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内化知识,外化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课堂上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来建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是基于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二是基于小学思政课程标准对育人要求的思考;三是基于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指导意义


  1.是落实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6月2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因此,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本质要求而开展,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可以有效达到这个育人任务。


  2.基于小学思政课程标准对育人要求的思考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是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的目标要求,也是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构建,以“生活化教育理论”引领,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内在需要。


  3.基于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现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的小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行为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笔者认为,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不一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听了是听了,但没有结合实际,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也没有在课堂中体验到社会亏的丰富性、趣味性。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执行合一,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及时实践。所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实践,诠释了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教育的方法是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念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也必然要跟随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和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生活就是最好最真实的素材,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再充分结合学生发展特征及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日常课间的表现或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教室追跑、在教学楼走廊里打闹等,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相关悲剧的发生,来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危险的。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创设具有趣味化的活动情境。因为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难发现,小学生好玩、好动,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游戏环节进行引入,使学生能够在游戏欢乐的氛围中,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教育与感染,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活动中,将故事、谜语、表演等形式进行融合,为活动情境添加趣味性的因素。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学生可以开展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站在小水滴的立场,进行水资源重要性及人们污染水资源不文明现象的表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性,达到育人的课堂效果


  (二)活动体验生活化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文字书本是枯燥的,但大自然这本书是活的,“社会即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可以大大地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可以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共鸣,课堂的组织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的内容时,主要的教学目标时指导学生指导什么时候应该小声。在公共场合要小声说话。通过课堂学生们练习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文明的行为。又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教材《我们受法律保护》,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材料,并在课堂的小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并感受到社会对特殊群体包括小学生的关爱,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自觉遵守规则,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达到法制教学效果。


  在实施教学过程生活化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可目测课达成的教学目标;二是采用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三是教学传授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四是营造温馨平等的教学氛围。温馨平等的关系模式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外化提升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育人为目标,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人的道德从“认知”到“内化”、从“内化”到“行动”的转变,从而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遵从实践指导生活的原则,实现知识转化意识,并内化为品德,外化为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应该布置多元化的实践作业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应注重融入多元化实践。例如,在《魅力文字民族魁宝》作业布置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可设置“我是小导游”“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小小书法家”等多项实践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并搜查资料,了解我国更多的文化知识。又如,在《这些事我来做》课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如,学生在回家后,用喜欢的方式回报父母的爱,并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完六年级教材《执法守法依法维权》后,可让学生知道相关法律可以保护我们,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反思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欺凌的事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等。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在享受权利的应该履行义务,遵守法律,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和资源,注意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来源于生活的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小学生知行统一,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法制观念的形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