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农业论文 > 正文

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UC论文网2021-04-08 08:20

摘要:

  摘要:农业生产认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观基础。本文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总体认同尚可,普遍认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贡献性,但对农业生产体面性认同较低。农村劳动力形成农业生产认同的社会心理路径包括农业传统和现代农业两条:传统农业村庄和对村庄有积极情感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要高;来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摘要:农业生产认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观基础。本文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总体认同尚可,普遍认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贡献性,但对农业生产体面性认同较低。农村劳动力形成农业生产认同的社会心理路径包括农业传统和现代农业两条:传统农业村庄和对村庄有积极情感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要高;来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村庄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要高。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参与式活动来加强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文化、农业生产的了解、认同和热爱。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中青年;农业生产认同;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1)01-0077-0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首要要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同是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价值观基础,也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内在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背景之下,城市居民普遍将农业视为“低收入职业”,将农民视为“低素质和低收入群体”,将农村視为“贫病积弱的落后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在经济、社会、身份等领域受到诸多歧视[1],进而导致农村居民对自身和农业生产等多方面认同处于较低水平。那么,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问题是关系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


  一、文献回顾


  农业生产认同是农业社区重要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对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提高农民凝聚力有积极的作用。部分研究者关注农民的社会认同。有研究指出,农民对自身职业认同相对较低,仅有一半左右甚至更低的农村居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2]。农村居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同相对较低,乡村适龄劳动力普遍表现出对“三农”认同度低,不愿从事农业劳动、不喜欢农村生活、不认同农民的身份,缺乏发展乡村的积极性[3]。农民认同较低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而选择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除了外出务工较高的收入以外,对农业的认同则是影响中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观念因素。小农经济的传统让中国人普遍形成了农业“低效”和“低产”的刻板印象,农业劳动难以成为一项“体面的劳动”[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5.6亿乡村人口中,2.88亿为农民工,2.0亿为农业从业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维持了大量农村家庭的日常生计;另一方面,青壮年不再从事农业,一些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农村普遍出现了“老人农业”现象[5]。“老人农业”现象凸显了中青年农业劳动者紧缺的隐忧,使得农业发展遭遇劳动力瓶颈。


  影响农民成为体面职业的障碍因素包括过低的农业收入、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素质低等因素[6]。农民职业地位低下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李春玲基于2001年的调查数据指出,在81个职业中,种田农民的职业声望得分为31.82,排名72名[7]。王春光等对农民分层的研究指出,农民在整个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处于中下层或底层,而规模庞大、收入和其他资源最少的纯务农者的社会阶层地位更是低下[8]。农业从业者收入较低,务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更是低,这使得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


  尽管普遍缺乏对农业生产的认同,但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认同农业生产的价值、贡献以及对农业产生热爱等积极的认同是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从已有研究来看,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活、农民身份和农民职业的认同较低,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较多关注农民对职业和身份的认同,较少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农民认同,缺少对农业生产认同的研究;第二,对农民认同的研究多是基于质性研究甚至是主观判断,缺少定量的分析和探讨。基于此,揭示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提升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建设农业人才队伍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认同理论是一个综合分析身份及其认知的视角,吸收来自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视野,对群体偏见、刻板印象等领域有着充分的解释力[9]。社会学视阈下的认同通常指的是社会化的符号和角色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学视阈下的认同则关注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和形成过程。两个不同的视阈在Tajfel和Turner对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概念的阐述中就做了区分: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的自我描述[10]。尽管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周晓虹指出,个人认同可以为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和心理学的认同理论提供对话的桥梁[11]。


  在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对农业生产认同进行分析。毛安然将农民的认同区分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3个维度[4]。身份认同是个人对身份的心理认同,与农民相关的身份认同通常涉及农民身份的认同,如农民工、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户的身份认同等。职业认同是个人对与职业相关的一系列因素的认同,与农民相关的职业认同通常涉及农民或相关职业的认同,如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农民工的职业认同等。文化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认同,与农民相关的文化认同通常涉及农民的文化认同。农业生产的认同实际上并非完全对自己身份或者职业的认同,而是对产业的认同,但是,对农村劳动力农业认同的分析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因此,农村劳动力农业认同包含个人、身份、文化等多元因素的认同。


  当前对农业生产认同的分析需要回到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中。这种转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2]。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中国兼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两种社会形态的特征,社会成员身份建构的过程也同时具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点[13]。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可能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农业传统因素,历史悠久的小农传统可能会让人们倾向于认同农业生产,这些可能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农业社区较为明显,也可能会受到对乡村的积极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因素,现代化因素可能会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同,例如现代农业体系;也可能会降低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同,例如外出务工经历。基于此,研究设定了两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农业传统越强,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就越高。


  研究假设2:现代化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认同有显著影响。


  在建立了两个研究假设之后,研究采用课题组基于江苏省10个地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对农村中青年关于农业生产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两个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


  三、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范围内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组在全省选取12个地级市,在抽取地级市后抽取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县,然后在抽取的涉农区县中抽取农村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调研组在每个区县分别发放问卷80份,总共960份,回收有效调研问卷852份,回收率为88.75%。研究选取该调查数据中的年龄为16到59岁的中青年样本,剔除核心变量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中青年劳动力样本608份。


  2.变量设置


  因变量。对农业生产的认同通过3个问题来进行测量,分别向受访者询问农业生产重要性、农业生产体面性、农业生产贡献性3个方面的问题。其中,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和一般同意被赋值为1,比较同意赋值为2,非常同意赋值为3。对因变量的测量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为通过直接累加的方式得到农业生产认同,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最终得到农业生产认同公因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1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5.796%。


  自变量。研究核心的自变量主要包括6个变量。第一个核心变量为传统农业村庄,为虚拟变量;传统农业村庄赋值为1,非传统农业村庄包括拆迁安置村庄和涉农社区,赋值为0。第二个核心变量为村庄感情,通过向受访者询问“您喜欢您所在的村庄吗”来进行调查,非常喜欢赋值为5,比较喜欢赋值为4,一般赋值为3,比较不喜欢赋值为2,非常不喜欢赋值为1。第三个核心变量为村规民约,通过询问所在村庄是否有村规民约来进行测量,有赋值为1,没有赋值为0。这三个变量是对农业传统因素的测量指标,后三个指标是对现代化因素的测量指标。第四个核心变量为外出务工经历,为虚拟变量;有外出务工经历赋值为1,没有赋值为0。第五个核心变量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虚拟变量;所在村庄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赋值为1,没有赋值为0。第六个核心变量为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虚拟变量,有则赋值为1,没有赋值为0。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和职业。其中,性别和婚姻状况分别转化为虚拟变量男性和已婚有配偶,受教育程度则通过受教育水平转换为受教育年限进行测量。个人收入水平通过去年个人年收入来进行分类,划分为5个等级:1万元以下、1-3万元、3-5万元、5-8万元、8万元以上。职业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本地非农从业者、干部与知识分子和其他。


  3.数据分析方法


  农业生产认同公因子为定距层次变量,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适用一般线性回归;农业生产重要性、农业生产体面性、农业生产贡献性等3个维度及其累加值为定序层次变量,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适用ordinallogistic回归分析。OLS回归模型为:


  为了增加回归分析结果的可信程度,农业生产认同的两种测量方式分别采用OLS回归模型和Ordinallogistic回归来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在社会统计软件SPSS24.0中进行。


  四、数据分析结果


  1.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


  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见表2。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认同均值为8.12分。各维度的农业生产认同得分中,农业生产贡献性得分最高,为2.86,农业生产重要性认同得分为2.77,农业生产体面性得分最低,为2.49。可见,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总体认同尚可,普遍认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贡献性,但是对农业生产体面性认同较低。


  从不同职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认同情况来看,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认同最低,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农业生产认同最高。农业生产重要性、农业生产体面性、农业生产贡献性也基本上都呈现这一趋势,农业劳动者对农业生产重要性、体面性和贡献性的认可相对来说较低,農民工和干部与知识分子的认同较高。尽管不同职业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认同的内部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并没有通过方差检验,因此不能认为不同职业的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认同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职业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显著可能存在两个原因。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差异,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而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不显著。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问卷调查是在江苏进行调查的,江苏地区农村中乡镇经济较为发达,使得样本中的本地非农从业者数量远远高于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由于各类样本数量的差别导致差异不明显。尽管存在以上两种可能,但是不同职业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认同不存在差异也可能与现实相符,职业对其农业生产认同不存在显著影响。


  2.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研究建立了4个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2的因变量为农业生产认同公因子,采用OLS方法进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只进入核心变量,模型2进入控制变量和核心变量。模型1的调整决定系数仅为0.109,模型2达到0.155。模型3、4的因变量为农业生产认同累加值,适用Ordinal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3的伪决定系数达0.153,模型4的伪决定系数为0.203。从模型的决定系数来看,核心变量的解释力尚可。首先来看OLS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中,传统农业村庄、村庄感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等4个变量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村规民约和外出务工经历并不显著。传统农业村庄和对村庄有着强烈的积极情感的中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要高,这表明农业传统越强,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就越高,这与研究假设1相符合。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村庄的受访者的农业生产认同要高,表明所在村庄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认同较高,这与研究假设2相符合。模型2中,核心变量的显著情况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村庄、村庄感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4个变量依然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控制变量中仅受教育年限对农业生产认同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


  再来看Ordinal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模型3中,传统农业村庄、村庄感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等4个变量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村规民约和外出务工经历并不显著,与模型1的分析结果一致。模型4中,核心变量的显著情况和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结果大体上与模型2对研究假设的判断是一致的。


  可以看到,农业传统和现代化因素对农村中青年的农业生产认同有着显著的影响,农业传统和现代农业体系都会提升农村中青年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这是两个不同的影响路径,农业传统对农业生产认同的积极影响是源于对农业传统的传承、依恋等积极情感,而现代农业体系则可能是源于对传统农业刻板印象的改造和推翻。这两个因素可以成为提升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认同的不同路径。


  3.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认同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认同包含农业生产重要性、农业生产体面性、农业生产贡献性等3个维度,3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呢?研究分别以3个维度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3个模型的伪决定系数都尚可。


  首先来看农业生产重要性的ordinal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传统农业村庄、村庄情感等3个变量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结果与农业生产认同的结果一致,农业传统因素和现代农业因素会提升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同。其次来看农业生产体面性的ordinal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村庄感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个变量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农村劳动力在对农业生产体面性的认知上较为一致,村庄情感因素和现代农业因素会提升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体面性的认同。最后来看农业生產贡献性的ordinal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传统农业村庄、村庄情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个变量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同维度农业生产认同的影响因素存在共性之处。从共性因素来看,受教育程度、村庄情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认同的各维度都有积极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就对农业生产认同越高,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中青年越不倾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中青年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涉农教育知识和对村庄的积极情感。总体而言,农业传统和现代化因素对农村中青年的农业生产认同各维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基于江苏省中青年劳动力样本,对农村中青年关于农业生产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总体认同尚可,普遍认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贡献性,但是对农业生产的体面性认同较低。第二,传统农业因素和现代农业体系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认同有着积极的影响。传统农业村庄和对村庄有着强烈的积极情感的中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要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村庄受访者的认同要高。第三,传统农业因素和现代农业体系对农业生产认同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都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村庄情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认同的各维度都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农业因素和现代农业体系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认同的积极作用呈现了对农业生产认同产生影响的不同路径。传统农业因素对农业生产认同的积极作用,历史悠久的小农传统在传统农业社区较为明显,对乡村的积极情感是这种小农传统的社会心理路径,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心理路径。而作为现代农业体系变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服务会让农村居民认识到现代农业的科技性和规模化,能够有效提升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效益等印象,这可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体系的社会心理路径。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两条路径都可以提升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传统农业文化路径可能会越来越式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业社区越来越多地变成非传统农业社区,因此城镇化的卷入会削弱传统农业文化路径。而现代农业体系的社会心理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随着农业现代化体系的不断建立,通过农业体系来提高农村居民乃至城市居民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实则是提高“三农”认同的重要路径。


  2.讨论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能够满足人们对粮食的日常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农业还具有很多非商业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包括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14]。中国推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村的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人才和产业的可持续,农业产业兴旺的基础离不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性、重要性和体面性的认同。无论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15],还是老人农业,农业生产人才的流失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因此,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就要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


  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呢?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认同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路径有农业传统和现代农业两条,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和农业富起来是提高农业生产认同的重要路径。农业不仅仅包含农产品种植,还应该拓展向农产品加工、零售等多领域延伸,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第二,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从单纯生产走向产加销一体化、从家庭经营走向合作经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减少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收益,提升农民收益和积极性,改变农村居民对传统小农生产的刻板印象。第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提升人们的社区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积极组织和号召农村居民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宣传、农业科技文化等,来提升农村居民对农业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科技等的认知和认同,进而接纳农业文化,增强自豪感。第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主要是养老、医疗和教育。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要比城市社区要差,可能受到歧视或者排斥。只有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才能够让人们接受和认可农业和农村。第五,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提高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认同,这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对“三农”的大力支持,调整种粮补贴政策,切实改良“三农”弱势地位的现实基础,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感,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