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正文

新型语言智库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1-04-12 08:23

摘要:

  摘要:新型语言智库建设是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语言智库对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阐述语言智库的语言文化传播路径及影响力,讨论语言人才对智库传播的影响,提出构建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模式及应用策略,以期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语言智库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促进语言智库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的...

  摘要:新型语言智库建设是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揭示语言智库对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阐述语言智库的语言文化传播路径及影响力,讨论语言人才对智库传播的影响,提出构建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模式及应用策略,以期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语言智库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促进语言智库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语言智库;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27-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型语言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CX20_297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及效度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5YBJY064


  一、引言


  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变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其庞大的体量和对网民的赋权赋能为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提供了契机,新型语言智库建设也不例外。目前大多語言智库的建设都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国情、汉语人才培养和储备现状调查及语言、“一带一路”多语种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语言安全、应急语言服务等。语言智库多偏重外语教育或外语战略,或偏重文字的规范和管理的语言服务体系[1]。培养“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和搭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固然是解决“一带一路”语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没有核心的汉语言文化的输出与传播,很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所有愿景和规划。


  二、文献研究


  西方学界关注智库影响力研究,逐渐发展出宏观、中观、微观3种视角解释智库的影响力。宏观视角侧重于一个政治学宏观理论流派的研究,例如斯通和迈克甘提出了多元理论、精英理论、国家理论等[2-3];中观视角基于智库影响政策过程的研究,以期找到理解政策过程各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代表学者是埃布尔森和里奇[4-5];微观视角侧重于知识应用的理论阐释。国内学者吴天佑和傅曦首先介绍了美国的重要智库[6],朱旭峰、王莉丽、胡鞍钢等学者对国内外智库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西方智库的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了比较,考察了西方智库的作用、价值取向、影响和战略以及中国智库的现状和未来[7-9]。笔者通过知网,以“智库”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6年—2020年),共出现3761篇文章,词频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智库”“高校智库”“智库建设”“新型智库”“高校图书馆”,对语言智库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传播智库成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并且重大问题离不开专家的集中研究和解决,语言文字智库建设是对国家和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回应。


  三、汉语言对外传播现状


  目前,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主观性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传播形式与内容已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外传播历经“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等概念的演变,全球化背景促进了传播方向的重构,不仅在知识和技术上,还在态度和情感上,沟通的真正核心是对异质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接受。传统智库的跨国交流和公共外交方面的功能存在短板,新型智库强调输出权和话语权,本国智库和国外知名智库间的交流合作是中国智库扩大对外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言智库研究人员也要具有国际视野,研究应关注人类命运共同利益[10]。这将促使国内学者关注本土问题,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加强国内外智库成果的交流分享,促进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现有的媒体对外展示大多是为了输出信息和相关知识,文化身份/认同缺乏可信度和吸引力,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众传播优势,可以有效地扩大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


  四、新型语言智库的汉语言文化传播策略


  (一)影响对外传播的因素


  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应明确海外目标受众,如政策制定者、精英群体和广大公众,厘清汉语言文化传播现状和内外部影响因素,例如对外政策、传播内容、传播者传统文化素养等内部因素,以及国情、舆情、民情、受众认知态度等外部因素。此外,我们还应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汉语言对外传播的领域和方式,数据化呈现外国受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和偏好,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和需求度,凝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形成体系化的解读,主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


  (二)对外传播网络结构


  在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应依靠多模态传播渠道,如论坛、社交网站、微博、微信、云空间等不同媒体,以准确定位受众。传播内容应符合新媒体语境的特点,如虚拟性、异质性、匿名性和时效性。在新时期,用户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受众的身份也从信息探索者转变为反馈和对话者。智库要想成为国家的软实力,除了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功能、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对外沟通能力[11]。近年来,中国智库的质量和数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中国智库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仍然相对不足。中国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上的合作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随着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增多,世界各国对中国的需求日益增加,语言智库为中国人走向世界、为世界服务、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服务搭建了平台。因此,语言智库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扩大传播的影响,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人才传播能力培养


  智库的研究能力和影响离不开专业队伍的建设、智库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李伟指出,智库研究人员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有能力提出科学的可行性,能够认识和采纳领导者的建议[12]。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库除了关注国内社会问题,还要放眼国际,研究具有世界意义的命题,提高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语言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英语的普及威胁着每个国家的母语,导致世界上语言单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促销政策对母国具有重要意义。本国语言在国际的推广不仅可以促使不同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特性,加强对话,使他们逐渐认同不同于自身文化价值的中国文化,反过来也有助于国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信念。


  人才是智库发展的核心保障,朱敏建议通过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投入等助推智库人才培养[13]。高校外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重任,应该发挥现有专业学科优势,加紧培养语言智库合格人才。语言传承文化,我们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心理和思维,通过他们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和感兴趣的故事内容,传递文化信息,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起中国的对外基础性话语[14]。高校外语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能够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出现、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语言智库人才。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化域外传播应充分考虑国家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对象、传播环境、传播技术、传播网络结构等信息,构建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单向文化到多元文化、单层次到多层次、线性到网络的传播模式,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提高传播受众的接受度。创新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模式,是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新型语言智库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作者简介:邹莉(1977—),女,四川资阳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