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正文

从传播模式看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应对策略

来源:UC论文网2021-04-13 08:22

摘要:

  【摘要】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由于借助电视新闻直播这一传播媒介,脱离了传统的会议同传的一般特征,具有典型的传播活动特性,也给译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出发,剖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译员的口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播模式电视同传新闻直播应对策略  【基...

  【摘要】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由于借助电视新闻直播这一传播媒介,脱离了传统的会议同传的一般特征,具有典型的传播活动特性,也给译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出发,剖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译员的口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播模式电视同传新闻直播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5W传播模式下的电视新闻直播日汉同传研究”(项目编号17XKY029)。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060


  電视新闻直播同传较之传统的会议同传,有着鲜明的传播活动特征,译员在其中的作用与其说是单纯的翻译,不如说是会翻译的新闻人。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视为翻译工作,而要把它放在整个节目的传播过程中去考量。通过宏观的传播模式去分析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传播过程,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特殊的口译活动,更全面地分析出过程中的难点及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1.文献综述


  Gile(2009)指出电视同传会给译员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译员必定会意识到有数以万计的观众正在听他传译,而译员也要像演员一样克服怯场心理。Mack(2002)观察到,虽然意大利电视同传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但译员在节目的策划和制作过程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他建议从节目筹备的早期就要让译员加入进来。孙雅玲和刘敏华(2004)通过实验调查发现,电视观众对口语性特征较弱的电视同传更为满意并有较高的收看意愿。赵联斌(2016)认为电视画面切换迅速,信息密度较大,建议译员在电视新闻直播同传过程中应把握事件核心,紧扣关键点进行传译,与电视画面关联不大的内容则可以选择略译。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Lasswell(1948)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传播过程由以下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尽管简单,但这一模式准确地提炼出了信息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并激发了有关大众传媒的研究(AECT,2004)。而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具有鲜明的传播活动特征,电视又属于大众传媒,因此,此模式也适用于分析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传播过程。


  Gile(2009)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EffortModel),根据该模型,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的认知资源在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产出和协调认知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SI=L+M+P+C。认知负荷模型的解释功能很强,不但能明晰地解释导致口译困难的原因,还能用以解释译员常用的对策和做法。分析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时,也可以参照认知负荷模型来进行解释。


  2.电视新闻直播同传的难点及应对策略


  2.1传播者(Who):同传译员的角色认知和知识储备


  在电视新闻直播同传过程中,译员不单是纯粹的信息传译者,更是电视节目的新闻工作者。张威(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主题熟悉程度、主题性质、口译经验以及口译工作方式都会显著影响译员的角色认定。当译员缺乏同传经验或媒体经验时,则会引起译员角色认知产生偏倚,从而影响其采取的口译策略,导致对译语产出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多应用于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且报道内容往往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对译员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如若碰到不熟悉的题材,译员也没有多少准备时间,便形成了口译困难。


  因此,译员应同时具备较丰富的同传经验和媒体经验,把握好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译员的角色定位,且对即将传译内容的主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熟练掌握并运用双语及口译技巧是译员工作的基础,为电视新闻直播担任同传还需要一定的媒体素养和扎实的背景知识。为了胜任该工作,译员可以接受相应的发音训练并对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进行学习,对新闻节目的话轮转换加以熟悉和适应,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在此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并融入整个节目团队。另外,在知识储备方面,除了平时要广泛涉猎并深入积累,在明确传译内容的主题后,也可利用人脉资源向有关方面索取资料来临时补充。


  2.2传播内容(Sayswhat):音画一致性和语言新闻性


  为电视新闻直播进行同传时,传译内容的专业性、突发性以及情境缺失给译员的听力与分析带来困难,语言表达的新闻性、口语性、情境性要求以及监控音画是否一致、避免敏感信息等需要则给译员的言语产出和协调带来困难。针对这些困难笔者提出两项大体策略,一是译员配合画面对口译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或补充,二是译员要熟悉记者的语言风格,减少言语产出方面的负荷。


  仲伟合(2008)指出,译员在进行同声传译时,要着眼于整个语段的内容,紧紧抓住中心思想和意义来组织译语,同时在需要进行取舍时,应采取“丢车保帅”策略,即省略修饰性成分和模糊信息,传译其核心意思。王斌华(2006)则指出,在临场处理专业性内容时,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应对,如结合知识和情境进行意义重构、使用上义词或模糊表达、省略不重要的专业性内容等。另一方面,电视画面也常常是趋于静止的,如直播演讲、追悼会等,源语发言人语速较慢或现场无人发言时,译员还应当增加一些内容来填补空白,使之与新闻节目的形式更加和谐。例如,进行简单的事件背景介绍、对事件现场进行描述、插播其他相关新闻简讯等。其次,译员应当熟悉记者的语言风格,较不费力的保证表达的新闻性,减少言语产出方面的负荷。


  2.3传播渠道(Inwhichchannel):电视台工作方式干扰和译员工作方式变化


  首先,演播室的客观干扰因素较多。一方面,机械设备较多,各种通讯设备、电视画面、声音设备等一起运作,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而译员又不能像进行会议同传时那样独处一个小隔间,也就完全暴露在这些噪音之中。演播室的声音设备往往达不到会议同传的设备标准,译员很多时候听到的声音质量不佳(Mack,2001)。另一方面,演播室里还时不时有人员走动和交谈,也会对译员的注意力集中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然后,演播室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许多电视工作人员在一起协作,译员也不例外。温爽(2006)指出译员还需要对画面和声音的内容进行监控,发现两者不一致时及时反馈。


  译员要主动融入电视台的工作氛围,积极加强与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协作,进入工作状态。例如,译员可以提前熟悉现场,对设备进行熟悉和试用,事前与导播和技术人员沟通,确认出现问题时的反馈方式和反馈对象。总而言之,译员需要明确认识到电视同传场合较一般场合的不同,改变单打独斗(或只与搭档译员协作)的工作方式,与团队中各司其職的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从而减少意外的发生,保障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


  2.4传播对象(Towhom):及时反馈缺乏和简明表达诉求


  一方面,电视观众远在视线之外,译员无法能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调整。同时,观众的不在场还可能引起译员的受众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电视观众的广泛性对译员所产出的译语提出了简明易懂的要求。新闻直播节目在运用同声传译时往往是使用片段式插入的方式,这就使得新闻现场的情境突然出现在观众眼前,缺少一种解读和介绍。译员是需要对现场情境进行一定的解说让观众进入状态的。根据认知负荷模型可知,这将会给译员的言语产出方面增加负荷,给译员的口译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


  译员可以根据以往面对非专业人士的口译活动经验,在脑海中想象观众的形象和认知能力,构建观众观看节目的情景。另外,也可以在平时阅读一些对电视观众进行调研的资料,了解观众的整体特征和对新闻类节目的收视偏好。然后,电视新闻直播同传多选用片段插入式的直播方式,译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再开始传译工作。例如,译员可以采用承上启下的衔接方式,即在回应主持人播报内容之后对接下来的报道内容进行简述。另外,在原画面没有声音时,译员应当适当的进行内容的填充,比如对画面进行解说、对事件的要点进行回顾、其他相关新闻的补充等。为了减少临阵磨枪的压力和现场应变的负荷,译员可以在平时多观摩和模仿练习这些生动描述情境的方式。


  2.5传播效果(Whateffect):时效性和关注度的双刃剑


  首先,时效性就意味着译员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甚至马上展开口译活动,这就形成了对译员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因为译员不太可能像会议同传译员那样有充裕的时间做译前准备。然后,由于译员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电视台方面也予以译员更多的认可,在电视画面的字幕中,甚至主持人在交接时,都会给出译员的名字。这一方面让观众更清晰的认识到同传译员的存在,有助于提高译员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译员需要接受广大观众的监督。而且现在各大电视台都提供网络视频,观众可以反复收看该节目,其他场合的译员表现一般是一听则过,但电视场合的译员表现则可能要经受多次审视。观众的反响和舆论对译员的发展及电视台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更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收视意愿。因此,译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在对待观众的评价和舆论时,需要采取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可以接受其中表达的合理诉求,比如希望译员表达更流畅连贯,另一方面也要摒弃那些盲目的不给理由的斥责,比如完全的情绪宣泄或不文明发言。译员需要用这种辩证的态度去面对舆论,改进自己的口译表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3.结语


  本文从传播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同传过程中的难点及应敌策略,结论如下。传播者方面,同传译员在角色认知方面较易出现偏倚,在知识储备方面难以充分,如果电视台方面和译员可以对口译任务进行仔细的考量并实行理性的双向选择,走专业化人才发展道路,应该可以缓解这些矛盾。传播内容方面,节目的音画一致性和语言新闻性的需求给译员带来困难,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适当增减内容和熟练掌握记者的播报风格来减轻负荷。传播渠道方面,电视台的工作环境对译员产生了很多干扰,同时也迫使译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多种困难,假若电视台方面能够改善配备设施,改进工作流程,减少对译员的干扰,另一方面译员也积极融入工作团队、加强与电视台方面的合作,必将使同传工作更加顺畅。传播对象方面,观众及时反馈的缺乏以及观众对于语言表达的需求给译员造成了一些困难,译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模拟观众在场,并熟练掌握生动传达情境的表达技巧,来达到消解困难的目的。传播效果方面,笔者对其时效性强和关注度高所带来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建议电视台方面对于同声传译的使用应该更为慎重和有的放矢,同时电视台方面和译员都需要辩证的对待观众的反响,共同努力去不断提升同声传译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效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