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交互式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21-04-13 08:22

摘要:

  内容摘要:目前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是中小学多于高校,语言学课程多于文学课程。将交互式教学理论运用于高校中国现当文学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切实提高文学课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交互式教学的普遍原则是:互动中的信息要实时处理;互动性要贯穿教学全程。交互式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中国现当代...

  内容摘要:目前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是中小学多于高校,语言学课程多于文学课程。将交互式教学理论运用于高校中国现当文学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切实提高文学课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交互式教学的普遍原则是:互动中的信息要实时处理;互动性要贯穿教学全程。交互式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观能动性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帕林萨和布朗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提出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在中学乃至大学低年级,有许多学生尚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策略,致使阅读水平低下。因此必须倡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共同完成阅读任务,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自我监控技能。其基本框架是:最初由教师示范如何完成阅读的四个关键的活动,即总结(自我评估)、提问、澄清和预测①;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以同样的策略完成阅读,教师按照每个学生的水平提供及时地指导和反馈。


  一.交互式教学法及其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交互式教学法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推广,并逐渐扩大到阅读教学以外的领域。中国教育界也加以引进和实践;但从我国教学实践看,由于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影响过于强大,交互式教学法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问题主要在于:欠缺宏观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中小学教学,针对高校教学的研究较少。即便是针对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都也是属于语言课教学的,如对交互式教学法应用与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有通过对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进行调查以及对中级阅读课的概念和目标任务进行梳理,分析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诚然,交互式教学出自语言学课程类的阅读课,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主要信息、掌握文章的语篇结构、掌握文章结构分析方法等都有显明效果,然而,语言学课堂的这些目标,不也是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吗?只不过,文学课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还要加上对篇章主旨的理解、创作手法的剖析、审美意趣的欣赏等进一步的目标。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引入交互式教学,是有其必要性和深刻意义的。阅读经典文本是文学课教学的关键和灵魂,交互式教学法恰恰源于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交互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从教学技术上而言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师生双方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授课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一言堂”“填鸭式”已成常态,这种单向输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研究交互式教学法可以成为打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之门的金钥匙,将交互式教学理论运用于文学课课堂实践,可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交互式教学课堂设计的原则:实时性、全程性


  “交互式”一词最早出现于计算机编程领域,主要指交互式处理(interactiveprocessing),即编程过程中操作人员和系统之间进行交互作用的信息处理方式。交互系统的重要性质在于信息输送的双向性以及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将交互式操作模式应用与课堂教学时,情况比编程要复杂。因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不是一对一的模式,是一师多生,也就是说,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这一系统的建构同样要符合信息的双向性以及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列出交互式教学的普遍原则:


  第一,实时性,互动中传递的信息一定要实时处理。目前很多教改项目中,仅仅将课堂讨论置入就认为属于互动式教学了。事实上,讨论只是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只有将讨论内容实时处理,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才能被激发。但在现实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讨论往往被忽略或滞后。如有教师用课后作业来替代师生讨论的,因做不到实时,有违互动模式的初衷,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


  第二,全程性,互动教学要贯穿整堂课。用讨论法等互动方式点缀一下课堂,用时很少,互动不深入,是达不到互动教学真正效果的。必须强调互动教学的全程性,以保障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完整。此外,全程性互动还要求将互动延伸到课前课后,让教学保持整体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文学课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因此,也应依据其规律来探讨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运用。总体说,利用互动模式对文学课程进行教学要强调两个要点:


  第一,实行分组教学。这是互动式教学实时性原则在文学课堂的运用。文学课程,是思维的碰撞,是美的传递,互动必须深入、实时。然而,人数过多会限制这一点。以目前一个教学班级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的实际情况,分组教学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前置阅读与思考。这是互动式教学全程性原则在文学课堂的运用。一方面,跟普通的预习任务相比,文学课的前置阅读与思考任务的范围更大;更有针对性,即紧扣课堂互动教学的需要进行。另一方面,前置的阅读与思考虽则放在课外进行,仍然要强调其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要回答教师问题,學生之间也要积极讨论。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交互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为例,实施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通过交互式教学活动,实施阅读教学策略,开展多种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理解沈从文小说创作之独特及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教学设计思路:总体上,教学设计需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组织和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方法上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分组对话、讨论等活动形式等组织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提早导入,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表现实时进行指导和评价;互动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以回答开放式问题为主线,以掌握作品主题思想,理解作品深层内涵和情感表述,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另外,虽然是分组讨论,但强调回答问题时应以个体思考为主,要求学生形成个体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前置阅读,提早一周布置,书目及导读问题如下:


  阅读作品《沈从文传》及《边城》等。


  2.根据阅读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批阅需在课前完成。


  沈从文从湘西到北京带着什么目的而来?(最少300字);沈从文到北京之后,对时局、国家民族的命运、民族文化,文学创作,有怎样的思考?(最少500字);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最少200字);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基本的美学倾向是什么?(最少300字)


  3.课堂分组讨论。分组按照座次临近原则。教师巡视并参与引导每一组的讨论。


  文本细节问题。如:天保和傩送为了获得爱情各自采用什么方式?天保怎么死的?天保怎么看待“爷爷”?天保为什么出走?翠翠心里爱的是谁?列出几个证据,要有原文引用。


  推断理解问题。如:“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写祖父与翠翠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各想了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执?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说出理由,引用原文佐证你的观点。


  主题与写作技巧问题。如:《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过,“这作品从一般读者印象上找答案,我知道没有人把它看成载道作品,也没有人觉得这是民族文学,也没有人认为是农民文学。我本来就只求效果,不问名义;效果得到,我的事就完了”。你认为小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提出你的新看法。小说多次出现的“白塔”,有无象征意义?如果有,如何解读?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喜欢这种无确定结局的结尾吗?对比卡夫卡的《骑桶者》结尾“说着我便升到了冰山高处,永远地消失了”,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发言时间45分钟。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讨论过程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史观;并进一步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师生“教”与“学”的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在“教”与“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4.布置交互阅读练习:將课堂讨论进行书面阐述。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沈从文其他作品,加深对作家创作思想的理解。


  交互式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及个性化等特点。教师教学更灵活,学生学习更主动。在教师组织、引导及参与下,学生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的交互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填鸭式单一教学的突破,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