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健康中国战略下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21-04-20 10:32

摘要:

  【关键词】健康中国;临床医学;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2.018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总体战略、具体内容到保障措施都有明确的阐述。《纲要》强调,要遵循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

  【关键词】健康中国;临床医学;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1.02.018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总体战略、具体内容到保障措施都有明确的阐述。《纲要》强调,要遵循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1]。在当前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2]。在如何培养具有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能力的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方面,遵义医科大学立足贵州实际,以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有效体制,推进协同创新,改革培养机制,优化培养过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


  遵义医科大学2010年首批承担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学校定向医学生全部来自贵州农村,不但贫困生比例平均达到68.87%,还具有招生分数低、专业思想不稳定、民族多元化等特点。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培养,国内尚无经验可以借鉴。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究后,学校围绕“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培养既达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标准又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定向医学生,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通过11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农村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成效好,社会影响大。


  1构建有效体制,推进协同创新遵义医科大学创立于1947年,建校起便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有保障。为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建立了学校、政府和用人方共同参与的育人、留人和用人的校内外协同体制,形成了“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格局[3]。


  1.1校内协同建立了学校、院系和科室三级联动的协同管理培养体系,构建了适应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等“六位一体”服务需求的教学体系。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和多个工作组,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率先在贵州省成立了全科医学系,组建了相应的党政机构,设立了包括全科医学教研室在内的8个教研室,成立了全科医学科及相应的病房。召开相关利益方参与的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论证会,构建了适应“六位一体”服务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由校领导、教职工、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全科医学圆梦成才基金”,帮助学生成长。通过校内协同,建立了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专业教育体系,更加适合定向医学生的特点,保障学生成长。


  1.2校外协同采取開展课题研究、基层调研以及与卫生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座谈等方式来了解基层人才需求和破解人才留用难题。将研究成果提供给政府,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围绕学生“来自农村、服务家乡”的意愿,提出了“县域招生、属地就业”的生源地招生就业办法和梯度式岗位激励政策来鼓励毕业生到边远乡镇就业办法。通过用人单位参与在校生管理、学生早期与工作单位接触等措施增强其归属感。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家访活动,从家长的角度了解学生思想、生活以及身体状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为全科医学生成长成才铺设道路[4]。建立了陈竺院士、曾益新院士担任名誉顾问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职业发展。


  2改革培养机制,优化培养过程


  2.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养成,理论、实践、人文有机融合,医教、校地、家校有机协同的“三养成、三融合、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六位一体”服务需求的医学人才。


  2.1.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全科医学服务要求的实际出发,以布卢姆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参照《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由教育专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及医师、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培养方案论证,形成了以“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并将其划分为“知识、技能、人文”三大板块,构建了“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等四大模块化课程平台和全科医学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教育学习能力以及人文执业能力。


  2.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学校按照“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特色为基础、教学创新为动力、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定向医学生培养改革思路,围绕“三养成、三融合、三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人文引领、课程优化、方法创新、全程实践、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临床实践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确保学生培养质量高。


  2.1.3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将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要求写入教学任务书,自2015年起,每门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超过总学时的10%。各门课程都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如PBL、TBL、床旁教学、体验式、“互联网+”等教学模式,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2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学校把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种能力、五个模块”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依托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军事训练、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初步临床能力和全科医疗基本能力。


  2.2.1开展贯穿全学程、全体学生参与的以亲友健康管理为载体的早期临床实践以居民健康管理为载体,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全体学生从入学至毕业,以亲友为对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拟定健康计划、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等方法,对亲友进行连续健康管理,同时开展亲友病例讨论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全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与亲友间的情感。


  2.2.2创建“三级一中心”的联动实习模式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建立了三级甲等医院、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一体的“三级一中心”联动实习模式,培养学生初步临床能力和全科医疗基本技能,既满足了学生毕业后基层医院的岗位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5]。


  2.2.3开展临床互助学习活动实施“导生”制,开展临床实习互助活动。临床实践阶段,在各实习单位成立全部学生参与的互助学习小组,以5~7人为一组,开展学生间互帮互助的病历书写及批改、主持或参与病例讨论及读书报告,互为模拟医患的临床技能实践,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及表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主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


  2.2.4创建“四统一·五大专项”的同质化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统一管理制度、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学生评价的实习教学标准,开展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教学基地骨干师资培训、毕业实习综合理论考试、毕业实习教学检查和巡回教学、远程示范教学等五大专项活动,保证同质化的实习质量。


  2.3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巩固专业思想发挥老区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结合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家访活动、少数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等,激励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念。以开展长征精神“十个一”工程、优秀毕业生代表报告、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励志报告以及道德讲堂巡讲等活动,激励同学们扎根基层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定期开展困难学生家访,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将少数民族特色、学生身体健康等状况相结合,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健康伴我跑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实施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3培养成效好,社会影响大


  3.1人文教育强,学生下得去学校对定向医学生全程强化契约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诚信感恩教育,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和信念。截至2020年9月,学校已招收定向医学生11届共2069人,已毕业6届共1096人。毕业生实现了100%履约、100%入編以及100%落实待遇。


  3.2培养质量高,单位用得上学校首届毕业生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为86.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杨涛同学以548分的理论综合考试成绩获全国第一名。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定向医学生获优秀成绩;在贵州省首届临床技能大赛中,定向医学生获省级二等奖、校级一等奖。规培基地满意度高,学校定向医学生黎声富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水平,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和工作单位的一致好评,目前已有5名被任命为卫生院院长或副院长。


  3.3政策待遇好,基层留得住省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积极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医院协同,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使用关及成长关等五道关口。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使用与激励定向医学生的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全省新增1.4万个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可直接纳入编制进行岗位管理。住培期间定向医学生享受“单位人”待遇,每月人均收入4000元人民币以上。住培合格后到基层服务的,每人每月可获得1500元生活补贴。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给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毕业生,服务5年以上的定向医学毕业生则奖励一套保障性住房。住培合格的定向生,可提前一年晋升职称,优先聘为全科主治医师等。


  3.4成果积累多,经验可推广学校定向医学生培养经过11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临床医学专业经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后获得7年有效期,截至目前已产生省级以上项目11个,发表论文20篇,获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增加边远乡镇全科医生薪酬、全科医生职业成长实行导师制”等部分研究成果被农工党中央采纳在支持毕节试验区大方县政策包内;“三级一中心的实习模式、健康管理教育、设置全科医学科”等部分研究内容被贵州省卫健委在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上交流发言;党委书记何志旭教授代表学校在全国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10周年工作会议作主题为“医教—校地—家校协同育人,为定向医学生保驾护航”的报告;昆明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院校到学校考察交流,借鉴成果经验。


  3.5专家评价高,媒体反响好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主任委员祝墡珠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对学校定向医学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健康报、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遵义电视台等媒体就学校定向医学生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举措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宣传,凤凰卫视还对副校长李春鸣教授进行了专访。


  4反思与展望


  学校定向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在过去11年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已为贵州医学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对整个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来说,我们还在起步阶段,全民健康有保障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就目前全科医学教育来说,还存在全科医学学科相对薄弱,对学科发展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6]。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教育医疗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还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的要求。在今后的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赋能未来的原则,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与基层岗位需求深入对接,进一步完善适应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配合政府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三是进一步强化校地协同,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落实国家指导意见,解决影响全科醫生岗位吸引力的薪酬问题和发展前景等问题[7]。相信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医学界的共同努力和学校的实践探索,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并形成一套更加完备、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体系。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