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广西古代文学案例

来源:UC论文网2021-05-27 09:05

摘要:

  【摘要】以广西古代壮族诗人冯敏昌、刘定逌、张鹏展为例,阐述广西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认为要讲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学成就及影响;讲清作家具体作品,带领学生理解和品味作品;与当时文学思潮相联系比较,讲其独特性;多角度吸引学生参与。  【关键词】古代文学广西文学案例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29-02 ...

  【摘要】以广西古代壮族诗人冯敏昌、刘定逌、张鹏展为例,阐述广西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认为要讲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学成就及影响;讲清作家具体作品,带领学生理解和品味作品;与当时文学思潮相联系比较,讲其独特性;多角度吸引学生参与。


  【关键词】古代文学广西文学案例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29-02


  广西古代文学,其发展历程,在张明非等著《广西古代诗文发展史》、王德明著《广西古代诗词史》、欧阳若修等《广西壮族文学发展史》等专著中,以及《粤西三载》、《三管英灵集》、《峤西诗抄》等著作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和反映,为我们的广西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基础的文本参考。广西古代文学,包含中原作家、寓桂作家的创作,更有广西本土作家的成果。在本土作家中,唐宋较少,明清渐盛。而在众多的本土作家中,壮族文人则更难得。在壮族文人的创作中,一方面,他们代表广西,另外,他们又有着壮族的身份,因而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意义,是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讲解对象。因此,笔者以冯敏昌、刘定逌、张鹏展三位广西壮族诗人为例,阐述教学改革实践。


  一、要讲清作家身份,述其家世生平和文学成就及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作家的生平经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前提和方法。冯敏昌是清中叶翁方纲的学生,与谢启昆一起,是翁氏门下著名弟子,都长于诗文。谢氏还主持编撰《广西通志》,当时被认为是各省通志之楷模。冯氏是冯敏昌集,是著名壮族诗人。冯为钦州人,而钦州清时属广东。在讲冯敏昌时,可以讲清清中叶,神韵、性灵、格调、肌理诸说争鸣的情况,亦可述及翁氏、谢氏的文学观点和成就,论及壮族文人情况、广东广西历代行政和区划变迁,以及现今如何划分作者属地等问题。内容广泛、实用,学生容易集中精神,增强兴趣。


  刘定逌是武鸣人,是张鹏展之师,被誉为“壮乡阿凡提”,存诗百余首。张鹏展是刘之弟子,进士,曾任职山东学政。课中可讲清刘张二人关系、师承,述及桂南壮族作家群。对于武鸣上林宾阳上林一带的教育,也可从刘氏的文章中体会以得到。刘氏《三难通解训言述》:


  人生不滿百岁,日子不是糊混过的,饭不是糊混食的,屋不是糊混住的,朋友不是糊混勾搭的,事不是糊混做的,话不是糊混讲的。必须把平时的“旧染积习”彻底清除。决心“立定学做好人直向上去的主意,读书穷理以明其志,以循规蹈矩以习其义。一日之内,立定课程,循序渐进”。读正经之书,习正经之学,存正经之心,交正经之友,行正经之事,讲正经之话。毋畏难,毋苟安,毋因循,毋姑待,毋旁杂,毋间断,毋妄言,毋多言。圣人之教我良多也,日日口诵其言,而笑谈自若者,滑口读过不知痛痒者也,圣人亦无如之何也,予自弱冠以来,时时以此铭记于心,诵之于口,服之于身[1]。


  刘定逌强调“读书穷理、学做好人。”他瞧不起世上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混日度日的“庸才”,把他们视为人间的“狂奴”,对那些“以菲薄前人为高论,以侮慢圣贤为快谈”“把自己生来知羞耻知恶之天良根株斩断”的狂放之人。力主“从自己心头上”立定主意。


  张鹏展(1759—1840)字南菘,清代上林(今南宁市上林县)巷贤乡留仙村人,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张鸿翮系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举人,曾任永宁州学正。祖父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今宜州市)教授,父亲张滋曾任全州学正。张氏家族家学渊源比较深厚,张鹏展从小就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张氏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拔贡,同时中举,便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修篆。后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又升太仆、太常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为官30多年,身居要职,为人刚正不阿,忠孝廉节,关心人民疾苦,敢于指陈虐政之弊,颇有政绩。


  二、以作家具体作品为例,讲解背景、主旨和艺术特点


  侧重讲作品,以作品为纽带,构建学生与广西本土古代文学的关联。如讲刘定逌《无题》九言诗:


  昔日何缘今日幸同舟,犹如苏子赤壁浦中有。


  诗兴有时取天云作纸,酒狂醉后以海水为甌。


  大笑一声鱼龙惊破胆,慢言几句神鬼尽低头。


  水里夜深慢捞江底月,船中举子各个脸含羞[2]。


  作者用浪漫的总体风格和总基调,细述其中的用典、夸张、想象用法,点出尾联的讽刺手法。此诗名《无题》,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其内容的丰富和思想的深遂,让人想象、联想,具有深沉的意味。对于举子而言,追求功名,看似最可靠、可预见的正常出路,但实际操作施行起来,却如水中捞月,困难重重,即使“捞”得到,那也是虚无一场,没有给人生带来充实的实际意义。


  三、与当时文学思潮相联系比较,讲其独特性


  清代文学是集大成的时期,在各体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诗学有学唐学宋之争,其学术也有汉学宋学之争。从清初江左三大家,至王士祯神韵说,再到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再到性灵中坚赵翼、蒋士铨、张船山、舒位等,再到郑板桥、黄遵宪,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对于诗学的思考在论争中不断深化。这些论争和思考,也影响到了广西诗坛,影响到了广西壮族文人诗。


  对于冯敏昌,其师从翁方纲,与谢启昆师出同门,同样遵从肌理之说,作诗注重用典,但也注意用典的自然,注意诗歌真情抒发的一面尤其在行旅、见闻,在科举之路上,在交游中,作者有对生活、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切。如冯敏昌《北上將行夜承家嚴慈訓誡》其一:


  萬里有行役,雙親勞遠心。


  叮嚀此宵話,皆以愛兒深。


  劇慮惟中酒,長憐是苦吟。


  遙天阻南北,珍重在家音[3]。


  冯氏为科举北上进京,临行前一晚父母千叮万嘱,长宵深谈,万般不舍与祝福。此情此景,可理解冯氏的诗歌和思想,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四、多角度吸引学生参与


  对于学生课堂的关注,课后的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课中的本土文学教学,要多角度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参与促进兴趣,让兴趣加深理解,让理解促进对全局的把握。


  首先,注重结合广西地方文化教学。


  广西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广西,而区处学生来到广西后,因在广西学习、生活,对广西文化的关注度也较高。因而在教学中,较大程度讲述地方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必然较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到广西文学的总体发展,讲到著名本土作家、民族作家,讲到外寓桂作家的影响,讲到本土作家在广西本土的创作和区外的为官经历及创作等,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这方面,如“清季四大词人”中的王鹏运、况周颐,壮族文人作家刘定逌、张鹏展、冯敏昌、郑献甫等。


  其次,让学生参与对本地文化文学的调研。


  在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学生关注本地文化、文学,也是具体的表现之一。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课堂发言等,


  让学生了解、传播、讲述所在市、县的文学、文化,是切实可行的。


  如可查阅当地地方志、文物概况如石刻情况、名人故居等,让学生搜集资料,讲好本地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全体同学受益,促进大家的思考。


  再次,让学生背诵作品,练习写作。


  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诵是很好的办法。通过背诵,加深感受。而练习写作,既更加熟悉作品,又对于作家的思想、写作方法感受更深,自己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设身处地,与作家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促进理解,也促进对古代文学的喜爱,对古代各种文体的把握。这方面,可以尝试写作短诗,也可以尝试用文言进行散文、赋体的创作。


  作者简介:石天飞,广西民族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广西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