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儒家礼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21-06-02 09:07

摘要:

  【摘要】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称由来已久,礼乐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原创文化。礼乐文化源自原始社会晚期,在夏朝和商代开始大力发展,并在西周时期渐盛。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特征,而儒家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礼和儒家文化,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并且儒家推崇“存周”,所以礼学自然成了儒学之核心。现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既拥有着机遇,又面临着挑...

  【摘要】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称由来已久,礼乐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原创文化。礼乐文化源自原始社会晚期,在夏朝和商代开始大力发展,并在西周时期渐盛。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特征,而儒家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礼和儒家文化,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并且儒家推崇“存周”,所以礼学自然成了儒学之核心。现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既拥有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此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是每个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儒家礼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儒家;礼乐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65-02


  儒家礼乐思想是基于西周礼乐制度而建立的,其主张西周礼乐复兴。古语有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些均体现了孔子对诸侯争霸的斥责。儒家所推崇的“礼”“乐”,二者均源于古代社会中一些原始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著名学者王启发先生有言:中国古代最初的“礼”,其具备着原始宗教性质,源于史前时期的鬼神崇拜和各类巫术、占卜等文化;“乐”则是和该类仪式相配合的乐舞。到了后来,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二者内容日渐系统化,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礼节和与之相配合的乐舞都被纳入“礼”“乐”范畴内。儒家思想认为“礼”并非外在礼物,重要的在于礼物所蕴含的深意,若想深究儒家礼乐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首先是要掌握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儒家礼乐文化的特征


  古书《礼记·礼器》中有云:礼,时为大。礼虽然表现为婚丧嫁娶过程中掺杂的各项礼仪,但儒家认为,礼并非僵化的教条,它是与时俱进且拥有源头活水的文化元素。儒家礼学思想中,“时”涵盖了双层含义,其一是“时变”,其二是“守时”。


  (一)时变。中国传统思想理念中,“时”主要指的是与时俱进和灵活应变,不因循守旧。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荀子说过君子要“与时屈伸”,这些都是说明了“时”属于儒家十分认可的一类理念。从礼学角度去分析,“时变”是礼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对礼和权的差别进行了阐释,董仲舒又提出礼有经礼和变礼之别。这些都代表着适时而变便是礼的一项重要原则。


  三皇五帝、均存异礼,每个朝代的礼制都有着一定的变动和创新。晋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备受推崇,三年丧制度被恢复,到了魏晋时期,以帝王为首的国家制度和上古时代相比,体系变得更为庞杂。若帝王要为父亲行三年斩衰,那么就很难推动国家体制的正常运行。所以若要保障国家正常运转,也要让皇帝尽孝,那么就要对相关礼数加以变通,“心丧”就此诞生。西晋以后再到南朝,皇帝的丧制基本都是三年心丧,此为丧服制度发展的一项重大变革,同时也是礼的权变象征。


  (二)守时。传统儒家文化扎根于农业文明时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代表,儒家礼乐文化中比较注重“守时”。顺天守时指的就是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这是农业文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历经千百年发展后慢慢成为民众的思想观念以及恪守的行为准则。《夏小正》和《月令》,不只是礼学经典名著,它们还是礼制中的核心内容,书中都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在礼学家眼中,顺天守时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展现,无论是政令的颁布和实施,抑或是从事社会活动等,这些都要和自然的节律保持一致。


  古人们从生活、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认为在从事农业生产时需要符合自然规律。到了现代,人类文明的深度发展,让世人更加认同人就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一员,虽然人类文明由来已久,且人是高等动物,但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崇尚自然、保护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是自然生命体中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睦相处,遵守自然规律,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儒家礼乐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第一,有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落实。国家对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工作做出了明文规定,指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文化强国”的方针战略,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点,此时礼乐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弘扬礼仪文化,对文化强国方针的落实十分有益,也会促进民族振兴大业早日实现。


  第二,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等,并且还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高度总结。习近平主席有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礼乐文化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礼乐文化内的精华之处和国家建设需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帮助。


  第三,有助于提升全民素养。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礼仪之邦之称,步入崭新的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国人在境外的举止表现有些不佳,这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会有损中国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注重礼仪是社会主義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还要培养出四有新人。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向“中国梦”迈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升全体国民的综合素养,是一项十分艰巨但必然完成的任务。弘扬儒家礼乐文化、倡导文明风气,可以让每位国人都能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弘扬儒家礼乐文化,既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国民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美德,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融洽,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这必然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个人层面。儒家礼乐文化属于十分注重个人修养的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做到“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平天下”,由此可见,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重視个人利益和道德操守,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所以需要学习儒家礼乐文化中的正能量内容,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个人素养,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


  第一,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名人学者均十分重视礼乐文化的学习,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代表着礼乐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学习儒家礼乐文化,可以使人们良好的规范自身言行举止,让自身言行都可满足礼的要求。国民身上展现的礼仪,不单单代表着个人修养,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现如今,民众物质生活虽然不断得到了满足,但国民道德素养却有待提升,唯有通过学习儒家礼乐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才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并且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古今中外,无论是何种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需要礼仪来维持,若是缺少了礼仪,那么就会显得不尊重彼此,也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儒家礼乐文化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需要学习好礼乐文化,由此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中保持一个文明姿态,拥有一个良好习惯。


  第三,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著名节目主持人何炅曾说过:“家是你走得再远也要回去的地方”。中国人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等都是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古诗文中的思乡恋家诗句比比皆是。就全国各地来说,山东人的乡土情结最浓厚。礼乐文化源自古老的岐周土地,而后在齐鲁大地上生根发芽,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因此学习儒家礼乐文化,对培养每位国民的家国情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恋着家乡的土地,惦念着这里的亲人和朋友,并在功成名就之时,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内容变得十分宽广,无论是国家立法行政,抑或是王权贵族的权力义务,也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均有所涉及。步入春秋时期,王室落魄、礼崩乐损,礼乐文化的发展备受重创,但在孔孟等人的改造创新后,正式被纳入儒家文化结构体系之中,融入了中华文化血脉之中。时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儒家礼乐文化在国家层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助力落实文化强国战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素养,在个人层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提升个人修养、融洽人际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基于上述所言,儒家礼乐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重大,今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对儒家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视起来,从而振兴传统文化,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