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之对比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21-07-21 09:43

摘要:

  摘要: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一一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

  摘要: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一一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佛经翻译;圣经翻译;语言文化;对比


  佛经与《圣经》的翻译都大大丰富了本民族的词汇,促进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汉语学者吸收了梵文的优点,由一直以来重视汉字的形象转向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今天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许多源于佛教的词汇:如“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等等。在西方,《圣经》中的人物、故事妇孺皆知。不论是日常用语还是艺术作品,无不引用频繁,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因此诞生了众多与《圣经》相关的习惯用语、经典格言与日常词汇,并逐渐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典型的词语当属“MyGod”和“Jesus”。這两个词的应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惊异乃至失望的情感。而“hell”一词也经常出现于口语当中,用来表现气愤、不耐烦或拒绝,如“Whatthehw60LLHxNVGbSKI1N6v2LJjlE2jx31u0npaJ6f0JJszQ=ellwereyouthinking?”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婴儿出生后要依据宗教礼仪,为孩子取名,进行洗礼。为数众多的父母会用《圣经》中的人物为孩子命名,如Elisabeth伊丽莎白),Eve(夏娃)等。


  佛经与《圣经》的翻译都促进了本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佛教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文本,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后世还出现了《西游记》、《济公传》,这些影响深远的小说完全是以佛教为题材的。而各个朝代由名家名士手抄的经书,则为后代保留了珍贵的的古代书法作品。此外,佛教的兴盛还促进了我国雕塑的发展壮大,北魏至唐,佛教雕塑趋于极盛,在那个时代出现的工程浩大,技艺精湛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为之折服。这些都充分说明佛教对我国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西方,《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英语语言的影响也颇为显著。侯维瑞先生在《英语语体》一书中说:“英国文学中没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接受过《圣经》文学的熏陶,没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曾受过《圣经》语言的训练。”一代代的西方作家从《圣经》中或引经据典、或选取素材、或引用人物,从而写出了许多旷世杰作。不论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几乎所有的西方伟大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提及过《圣经》对他们的影响。拿莎士比亚来说,他不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对《圣经》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督徒。他所创作的的戏剧和诗歌往往有着显著的《圣经》文化印记。据统计,莎士比亚引用《圣经》400多次,涉及的经卷达42部之多,平均每剧引用《圣经》14次之多。英国学者柏格斯(Pegasus)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了。”


  佛经与《圣经》的翻译都对社会风尚习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源于佛教的腊八节、庙会等民俗活动影响深远,一直流传至今。而佛教的人生观、道德观更对普通中国民众的人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常常不自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用语,如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而佛教所信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说,可以说影响了绝大部分中国人。在西方,《圣经》中所倡导的一切都已深入人心。西方的节日好多源于《圣经》文化,如最受西方人重视的圣诞节;在法庭上,法官背后高悬“我们信仰上帝”,证人要手按《圣经》宣誓;总统就职仪式上要手按《圣经》宣誓;婴儿要在教堂洗礼、新人要在教堂结婚。可见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人们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圣经》。


  当然,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也有不同之处。相比而言,《圣经》翻译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更为普遍深远。在今天,《圣经》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比比皆是,而佛教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正在减弱。瑞典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指出,中世纪欧洲人和近代欧洲国家的文化代表者,生来就有一种“宗教的本能”,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但他的认识却形象地反证了基督教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之深。《圣经》不仅是现代英语的基石,也影响了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说《圣经》建构了整个西方社会。而在中国,真正的佛教徒大部分为僧人,普通民众中信奉佛教的只是少数。相比而言,佛教翻译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实用科技,这是《圣经》翻译当中所缺乏的。随佛教来的有许多科学技术的传习,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佛教的刻经还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于此同时,佛经的翻译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佛教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容和智慧,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和人类理性的反省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可以说,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