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弗兰肯斯坦》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2 20:12

摘要:

【摘要】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塑造了一个被社会排斥压迫,游离于主流社会外的边缘地带,但始终渴望爱与被爱的弗兰肯斯坦形象。本文借这种形象寓旨女性在当时社会的现实

【摘要】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塑造了一个被社会排斥压迫,游离于主流社会外的边缘地带,但始终渴望爱与被爱的弗兰肯斯坦形象。本文借这种形象寓旨女性在当时社会的现实处境,肯定了在主流压迫下女性奋而起之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暴力的反抗途径提出质疑,探寻是否疯狂的报复真的可以给人提供出路,带来幸福。
  【关键词】反抗;压迫;女性;出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29-1.5
  “我的死期已经不远了。我将离开轮船越过冰面往北去。我要生一堆大火,然后躺在上面死去。我将欢迎烈火所带来的痛苦,因为它会帮我忘记内心的痛苦。我已经比弗兰肯斯坦忍受了更多的痛苦。在烈火熄灭之时,我也会安宁了。”这是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最后说的话,死亡、痛苦、烈火,在这一连串的报复,凶杀和愤怒过后,怪物并未得到它所渴望的,只得在烈火中寻求安宁。
  女性主义研究不断增添着新的视角,从传统的在文本层面上反抗和批判男性霸权,到后来的赞美“他者”,寻求差异,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政治分析,女性主义都在力图摆脱压制,实现男女平等。反抗与颠覆男性霸权是女性主义作品通常会涉及的主题,《弗兰肯斯坦》也不例外。以作品中的怪物为例,其实我非常不喜欢称它为怪物,它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他是一个孤独但坚强,善良天真却又凶残易怒,充满希望又被绝望包围的可怜人。在很多地方就好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加西莫多,只是少了加西莫多宗教的隐忍。它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拥有巨大的力量,代表了一种觉醒和反抗,虽然作者始终称他为怪物,在这里,我权且给他一个名字,叫做新生。新生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拥有巨大的力量,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他庞大的外形,虽说弗兰肯斯坦是他的直接创造者,但新生的生命来自于天,是闪电赋予他生命。对弗兰肯斯坦来说,新生是个不受控制的大怪物,他毁了自己的一切,将自己变为最不幸的人,他反抗创造者的控制,颠覆他的权威。但是我们看到,弗兰肯斯坦在新生具有生命的那个瞬间由于害怕就离他而去,他对新生的压制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而主要来自精神。这一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当时社会男性霸权对女性的压制更多在于精神的束缚与控制,让女性依附于男性,把她们看成是没有灵魂的人,被社会所排斥。弗兰肯斯坦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还是一种中心霸权,一种无形的压力,处于这个环境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束缚,即使最后弗兰肯斯坦死了,这种霸权也依旧存在。新生的处境正如当时女性的处境,她们要面对的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无形的力量的压制,她们要反抗的是社会制度,而本身生活在这种制度下,她们的对抗几乎是赤手空拳。
  作品中,作为所谓的和主宰世界的人类不同的生命,新生被作为一个异类看待,即使他善良,乐于助人,渴望被爱,依旧不被周围的世界所容纳。“你造了我,但为什么你没有照料我并把我从这样的痛苦和伤心之中拯救出来呢?”,他将弗兰肯斯坦看作自己的敌人,向他控诉,但同时,也向自己的创造者寻求帮助,渴望得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做伴。可弗兰肯斯坦打破了他最后的希望,最终导致新生的对他的报复。从新生的角度看,他虽然不是为爱而造,却是为爱而生,但主流世界孤立他,创造者要杀死他,即使再善良,再虔诚都不会得到生存希望和被爱的可能。新生以杀掉爱弗兰肯斯坦和弗兰肯斯坦爱的人来向他报复和反抗,把他变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孤独的人,感受和自己一样的痛苦。就好像人们突然意识到自己被压迫后奋起反抗。在玛丽·雪莱生活的年代,女性要求和男性平等竞争的权利,游行和声讨时有发生,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采取极端的手法公开强调女性的地位,争取女性的权益。但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最后新生所遭遇的到底多于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的痛来自亲人和爱人的离去,但他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同情,安慰与帮助,他不会被社会孤立,弗兰肯斯坦死后,船长说:“看到他死去我很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我的好朋友。然而,他将不再会有伤心和痛苦了,因此我为他而高兴。”,但是新生不同,对于他的遭遇,没有人会施与同情,没有人会安慰他,帮助他,从头到尾,他都是孤身一人,徘徊在社会的边缘,眼看着身边的爱,强烈的渴望着爱与被爱,却永远也无法得到。新生说:世界对我太不公平的了,你,弗兰肯斯坦,就是我的敌人。他向敌人复仇,但这种复仇带给新生的不是解脱,而是双重的痛苦,“你不知道我感受到了多少痛苦和悲伤。”怪物说,“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邪恶的,可是我阻止不了我自己。你认为我喜欢杀人吗?我的心是为爱而造的,如同一般人的一样。”疯狂的报复并没有带给新生他想要的东西与渴望的生活,反而加剧他的痛苦,弗兰肯斯坦死后,他只有在烈火中绝望的寻求安宁。
  女性主义至今共经历了三次浪潮,从忽视性别差异,一味要求男女平等的第一次浪潮,到重视性别差异,反抗男性霸权,将男女激烈的对立起来的第二次浪潮,再到20世纪末,强调差异,赞美“他者”,提倡多元性别差异的平等观的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始终坚持探寻的是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弗兰肯斯坦中新生的处境和当时女性的现实处境很相似,被囿于家庭,没有地位,被男性主流社会压制。意识到现实处境的女性力图反抗男性中心主义,证明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具有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应具有平等的发展权和被尊重的权利。作品中的新生渴望爱,接纳与平等,这也正是女性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所追寻的。得不到和不断的被破坏会激起激烈的反抗,就如同作品中新生的反抗,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愤怒与不满,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女性的奋斗是否是正确的,有效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复仇带给新生的不是解脱,而是双重的痛苦,他所做的事情既不是想要的也不是想做的,复仇没有给他带来期盼的爱和友谊,没有使他被社会接受,反而将他和他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使他孤身一人,但他也使弗兰肯斯坦变为了一个可怜人,毁掉了他的幸福。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为什么即使除去了认为是压迫自身的东西,还仍然冲破不了权威的束缚?新生最后在烈火中寻求宁静,而死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追寻的不可得。女性主义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激烈的反抗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会引起毁灭,暴力已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女性已经为自身开辟出了一条道路,但它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反省,完善与开拓。
  【参考文献】
  [1][英]玛丽·雪莱著,刘新民,译.弗兰肯斯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麦克拉肯著,艾晓明,柯博婷译.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畅晨(1989- ):河南郑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