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庄子》寓言的思维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2 22:43

摘要:

【摘要】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创作方法之一。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可见寓言的重要性。本文着重研究《庄子》寓言的思维方式。其寓言寓抽象于形象,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阐明哲

        【摘要】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创作方法之一。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可见寓言的重要性。本文着重研究《庄子》寓言的思维方式。其寓言寓抽象于形象,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阐明哲理;其寓言主题及主题内容充满了朦胧性,增强了神秘感及可读性;其寓言并不用逻辑说理,而是通过逆想及侧思等非逻辑方式进行思辨。
  【关键词】庄子寓言;形象性;朦胧性;非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21-1.5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外篇及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寓言在这部文学著作中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因其寓言在全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真剖析庄子寓言的思维特征是探索庄子思维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理解庄子思维特点的一把钥匙。以下笔者将分析庄子寓言的思维特点。
  一、形象性
  寓言是理性的文学产物,它要求表达一定的哲理、教训或思想,因此,生动性和深刻性的紧密结合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这二者又必须完美的融合在一个独立的本体中。在庄子以前,寓言文学虽已初具规模,但主要还是作为论辩的手段来使用的,起着一种譬喻的功能。而在庄子的寓言中,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然其语言也有抽象的概括和题旨的发挥,但相当多的一部分却已完全独立出来,成为直接的寓言文学形式。换言之,庄子寓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个环节,而是思想的直接承担者。以下就是是从其寓言中对哲理、现实生活的表现中加以说明。
  (一)哲理方面
  庄子的人生哲学讲求无为、顺应自然,这种理念内容往往并不是通过理论论证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著名的“佝偻承蜩”虽其用意仍在阐明达生之旨,但已能够独立存在。笔者意在强调养神的重要作用,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作为养生之道。这一意蕴的揭示,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实现的,二者互相渗透,思想在形象中迸射出来。寓言细致地刻画了佝偻老人的形象。首先,经过了“累二”、“累三”、“累五”三个层次,表现出情节的进展,然后,到达一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寓言的形象表现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有外貌刻画、寓言交流、情节过程、行为动作,这一切形成一种完整的结构和气氛,见出文学手段的丰富性,而思想也就成为形象化的了。
  (二)批判现实生活方面
  至于庄子以形象化的寓言来反映批判现实生活的内容,那就更多了。庄子生当乱世,眼冷心热,故其寓言中批判现实的锋芒是很尖锐的。如“庄周贷粟”一则反映民力已疲,犹处水火,而统治者仍贪婪成性,无动于中,甚至还表现出假仁假义。庄子以其特有的风格,揭开了这种虚伪的面纱。全文大寓言套小寓言,以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将监河侯和庄周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其场景的变化,人物的转换,更显示出奇情异彩,这样,一幅现实的画面,也就被形象地勾勒出来。
  二、朦胧性
  《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庄子》寓言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一场变化万千,具有不可琢磨的朦胧性。笔者将从主题表现和主题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庄子》寓言朦胧性的特点。
  (一)主题表现的朦胧性
  黑格尔说:“语言在本质上只是那表示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庄子的观点印证了黑格尔的这段话,他认为言不尽意,《秋水篇》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因此,庄子在表达其哲思时并不是直接用语言进行阐述,也不同于其他先秦散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提出论点。而是大量运用寓言形式说理,但呈现在庄子寓言的表面含义并非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它的主题具有朦胧性。例如《逍遥游》篇“任公子钓鱼”极力描写鱼之大。而“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但实际上并非是大小之辩。而是体现逍遥无待的精神状态。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
  (二)主题内容的朦胧性
  关于《庄子》寓言的主题无疑是要表达庄子的道学观念。《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生死,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要与有形的天地和无形的神明往来无穷,处于有与无之间,随顺而化,逍遥自在。惚漠无形、变化无常说明道是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它无处不在,却不见行踪。以上道的特点说明了道具有朦胧性。
  三、非逻辑性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辩论风格。
  (一)逆想
  逆想即逆向思维,指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庄子很善于逆想,与当时流行的观念意识经常唱反调。比如相互帮助、友爱、关怀、这是一般人所希望的人际关系,也是儒墨诸家倡导的“仁义”之举。庄子通过逆向思维认为,人所以需要帮助、友爱、关怀,是因为有了困难,人有困难总不如没有困难好;有困难受帮助反不如没困难相互忘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庄子憎恶社会上虚伪的仁义,通过逆向思维而编造了这个寓言故事。这种逆想,虽然不合逻辑,但思维的结果却令人信服,且钦佩其思维的巧妙。
  (二)侧思
  侧思也称侧向思维,指从问题的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解决问题时,按常规逻辑顺向思维走不通,逆向思维也不可,那么从侧面出击,换个角度去思维,往往会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庄子很善于侧思,常常把一些陷人“死胡同”的问题,用侧向思维的方式便轻易的解决了。比如“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要么有用,要么无用,二者只能居其一。庄子经过侧思告诉我们,“无用”也是“用”,而且有时是大用。例如《庄子》中塑造的“支离疏”的残废人,相貌奇丑,又无劳动力。却因本身的这些特点而躲过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很显然,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摆脱常规而换了角度的侧向思维。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庄子寓言玄虚缥缈,充满非理性色彩,思维特点的多元化更使其寓言深厚可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热衷传诵和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蒋孔阳.对于形象思维的一些补充意见[J].
  [2]张宏生.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谈《庄子》寓言[J].求索,1989(4).
  [3]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乌琼(1989- ):女,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