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高等人才培养及社会经济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3 18:20

摘要:

一、高级人才培养的计划性 通过制定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种类、人才的分配和使用、学校布局等进行有计划的发展。高度的计划

一、高级人才培养的计划性

通过制定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种类、人才的分配和使用、学校布局等进行有计划的发展。高度的计划性则体现在苏儿中央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然后由定期召开的党代表大会批准。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取得苏联部长会议同意后,由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执行。
规划的过程则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求情况,并考虑到学校根据教学一物质基础和教授一教员构成的现状与远景发展趋势,对培训专家的可能性而提出的建议来拟定的。苏联各部和主管局、各加盟共和国要综合分析这些建议,按照对一专家的需求数量,同时考虑到在干部培训工作上与其他主管局和各加盟共和国进行协作的必要性,对上述建议作出结论并报送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由此可见,苏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制度,是按照计划程序发展的,是总的统一经济发展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计划“是在他们毕业前1一3年之间拟定的,并随后转为五年的分配计划。分配青年专家的年度计划则要依据远景计划的任务,并在对这些任务规定出必要的具体办法和执行指令性机关关于保证向我国各部、各主管局和各经济区输送干部的决定的情况下加以拟定的”。这又是苏联高等教育计划工作的一大特点。
制定的计划必须谁确执行,“准确执行指标的必要性,乃是完戍培训专家的计划,首先是完成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的重大特点,任何偏离业已批准的计划指标的现象,都可能导致专家培训工作上的比例失调,从而引起专家人数的不足或过剩的结果”。

二、几种规划方法

在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远景时,需要根据一般社会规律和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的总趋势来.确定方针。高等学校应被看做是一种担负多种职能并与现代社会生括的各个领域和全部社会体系协同动作的社会体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是通过确定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制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计划等各种措施来实现的。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数量分目前时期和远景期间分别确定。苏联在计算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量时主要有三种计划方法。

1.饱和度法。这是计算长远需求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这种方法,需要量是以专家在工作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的,而工作人员总数及其在计划期间内增加的人数,则是根据预计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指标来确定的。

2.职务目录法。根据这种方法,需要量以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具体发展计划、现有企业和机械的投产和扩大计划、劳动和其他指标计划为基础。这种方法用于确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量。

3.标准法。这种方法以事先规定的有关专业的专门人才数量的标准为基础,而这个数量标谁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合理的人数标准。这种方法的预测堆确度较高。

三、高级人才培养高度计划性利弊分析

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中,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因此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的利弊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而应该放到整个社会体系中去考察。但本文只能着眼分析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的一些利弊。

1.适应性

苏联高等教育的计划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对工业企业、农业、教育、文化和科学机关所需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由此制定了高等学校招生和专家毕业计划。工业化时期,对专门人才的需要量空前扩大,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作出相应的决议,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1934年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冬关于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补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为34万人,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7,07万人相比增加1倍”,第三个五年计划规定培养出“6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
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决议我们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乃在于使培养人才的计划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从苏联几十年的经验来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基本相适应的,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庄产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王了重人局等早夜堵乔专门人才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60和70年代,苏联加紧培养对工业部门具有决定意义的专门人才。195。一1978年,高校大学生增加了3.1倍,而同时“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制造和自动装置”等专业的学生则增加了23.6倍;“无线电技术和通讯”专业增长了9倍,“机器制造和仪器制造”专业增长了5.9倍。1949-1979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中工程师由22%上升到43%。
综合大学由31所增至67所,增加1倍。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高度熟练人才的饱和度在每1000名工作人员中已达100人,充分适应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弊端

苏联专门人才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也带来了一列系向题。计划性有两大特点,“必须准确地完成计划指标,重要的是不仅不允许不完成计划,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不允许超额完成计划。”…任何增加和减少计划指标的偏向,都可能导致比例失调,造成干部的缺乏或过剩”。这也就是指令性的特点和堆确性的特点。

(1)正是由于计划的指令性过强,造成了苏联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不难理解,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里,制定计划时得全面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个社会系统太复杂,而且千变万化,所以制定的计划无论怎样精确,总是不完备的,总会渗进许多非计划性因素,因而计划并不能按预定的步骤完成;另外,由于计划的严格性,这就排除了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调节的可能性,这是高度计划性的一个主要缺点。

 

(2)计划的准确性和具体性造成了专门人才知识的狭窄。根据计划,每个被培养的专门人才都预定了未来的工作位置,培养是按既定目标进行的。30年代典型的“现成专家”培养制度充分恳露了这个缺点。6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生产集约化的发展,窄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妨碍了对干部的合理使用,常常是不得不用两三个专业狭窄的工程师顶替一个真正专业知识而宽的工程师。”“狭窄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由于不了解边缘科学和混合科学,在自己的创造中就要受到限制,他掌握新知识,在生产中发展和运用这些知识就比较困难。”按照计划,应该最大限度地根据所学专业安排专门人才的工作,但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这一点。苏联对里沃夫一系列工业企业、建筑和设计机关所进行的调查表明:“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在高等院校毕业后的头3年,是按照在大学所学专业工作的,在4一9年工龄时,只有,而在10年以上工龄时,总共只有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高等院校毕业后,并不是按他们所学专业进行工作的,因而没有达计划所安排的学用一致的目的,生产集约化的要求也就遇到了问题。
(3)与此相联系,严格的计划妨碍了专门人才个性的充分发展,引起许多无形的损失。苏联提前几年预分的计划,从学生进校就预先决定了他(她)将来的工作,目的在于严格做到学用一致。结果一方面不能按计划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束缚了个性的充分发展。严格的计划与个人选择发生了冲突。每个专门技术人才都应该有多次选择自己方向的余地,这是个性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严格的计划性使他们不能重新作出选择,引起许多无形损失,毕业生不按所学专业工作的情况屡屡发生。“很多高等学校毕业生都不到各部和主管部门派往的工作地方去,……而且有时是用非所学。”这样,也就破坏了计划的严格执行。
由上观之,高度计划性在经济粗放发展的情况下,墓本上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但是在社会发展愈加复杂化的情况下的发展愈来愈取决于生产者个人的素质,因而需要每个工作者在社会中扮演最佳角色,这样,计划性就愈来愈显得无能为力了。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