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加强中等职业院校的创新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3 19:05

摘要:

中等 教育论文 范文:加强中等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大多选录用多能力与高学历的人才,加之企业竞争激

中等教育论文范文:加强中等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大多选录用多能力与高学历的人才,加之企业竞争激烈,效益下降,减员增效,大量裁减人员;另一方面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在社会上又掀起了普高热,导致中等职业技术生源流失严重,写作博士论文使得低学历、低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严重影响了人们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热情,也给招生带来困难。是社会不需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吗? 不。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于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工作的多样化、实用化、创新化,导致人们对人才观念的转变,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向过去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能力单一、缺少应变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育知识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如美国著名的辛辛那提机床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裁 A •斯普德丁所说:“企业纵有周密的发展规划和蓝图,有最先进的设备,但如果生产现场缺乏足够的有独到能力的操作工人,企业的一切努力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公司计划夭折。”

 

一、 适应社会挑战,变“专才”为“通才”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需求,职教体制以技校、中专为主,层次较低,专业设置陈旧、单一,分类过细,培养的技术工人大多是不断重复地成为一个熟练操作工,难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办学体制僵化,育人的目标不是面向全社会而是面向某一行业,所培养的人才是严格服从纪律的、只有一技之长的“专才”。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 
过去培养出的“只具有某某技能”的“专才”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具有多种 技 能 ” 的 人 , 即 所 谓 “ 通 才 ” 将成为 2 1 世纪的人力资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这就为我们职业教育部门提出了培养人才的要求、目标及发展方向。写作博士论文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决转变教育观念,尽快抛弃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加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借鉴国外( 如德国“双元制”的培训体系) 的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通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譬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一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学习弹性制。另一方面,改革学籍 管理制度。 
打破行业、 学校界限,学校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机制,应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实现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再者,改变专业及课程设置,开发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增设新的课程。早在 1999 年,中央的有关领导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对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求。随后云南省政府、省教委下达了《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原来相对单一、固定的学习制度,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 改革课程设置内容,但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只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了课程设置和学制,而对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籍管理改革基本上未推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也是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因素之一。而我国的江苏、浙江等省已开始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推行学分制教育,学生可选部分专业选修、工学交替、保留学籍先就业、修完学分再毕业,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有关专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不强。我国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这种状况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他们呼吁要改革教育教学领域,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而当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着“ 重 维 持 、 轻 创 新 ”、“ 重 知 识 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旧传统模式,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写作博士论文学生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独立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教 师 授 课 教 学 方 式 陈 旧 ,“ 说 教式”、“满 堂灌 ”的 填 鸭 式 教 学 方 法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开展创新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用“探索型”而不是“已知 型 ”、“ 互 动 式 ” 而 不 是 “ 说 教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等,应是教师教学的宗旨。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穿插案例、游戏、测试、模拟于教学中,保证实践和实验教学的落实。此外,教师还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采取多 渠 道 、 多 类 别 、 多 形 式 的 教 育 手段,积极开阔学生视野,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现代的多媒体课件、创业模拟软件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 的 人 才 。

 

三、 加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个人一辈子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未来学家预测,2 1 世纪人类的职业大约每过 15 年就要更新 2 0 %,原有的职业就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一个人每当职业更换时除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较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 1996 年就提出教育要以人为中 心 , 使 受 教 育 者 “ 学 会 求 知 ”、“ 学 会 做 事 ”、“ 学 会 共 处 ”、“ 学会生存”等的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承认,并被誉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

因此,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持续贡献应当成为知识经济下教育的主题。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对人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认为只要受教育者的智商高就一定能够适应和胜任工 作 , 而 忽 视 对 人 的 其 他 方 面 的 培养,如对社会的适应性、观念、人的情感、意志力等等。写作博士论文当现代教育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实施素质教育上,应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加强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如 交 往 与 合 作 、 自 我 控 制 、 塑 造 自我 、 推 销 自 我 、 创 造 、 抗 挫 折 、 适应变化等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些能力的训练,有意识、有目标的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生存,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能适应职业需要并能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和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更好地适应知识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应全方位渗透于职业学校教育之中,单纯依靠课内或课外时间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难以保证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改革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学校还应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礼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等课程,使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各级部门要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教育费用的投入,一方面积极培养“双师型”( 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学校与相应行业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互利 惠机制,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提供重要保证。
总之,纵观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状况,我们必须培养出新型的一专多能的初、中等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存和 发 展 , 培 养 更 多 的 复 合 型 技 术 人才,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把科学技术、智力资源与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实现我国 2 1世纪全面腾飞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