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台湾地区脑卒中中医体质的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16

摘要:

目 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1.1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1.2脑卒中与中医关系研究进展 1.3预防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目   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1.1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1.2脑卒中与中医关系研究进展
1.3预防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2.1理论研究
2.2临床研究 
2.3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1.1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展
1.1.1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
1.1.1.1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杨氏[1]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6 个月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标准( 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 ,ESS) 和生活功能评分标准(Barth Index, BI)评定, 结果移植后ESS 较移植前明显提高(P < 0.05), 平均提高2.7 分, 移植后BI 较前明显提高(P < 0.05), 平均提高5.0 分。由于神经干细胞来源受限、受法律及伦理等条件的影响, 人们在努力寻找新的来源途径。研究表明,血细胞发生和神经细胞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神经祖细胞与造血祖细胞在基因表达上存在重叠, 在利用cDNA 微矩阵技术的一项研究中, 发现许多在造血干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也在富集神经祖细胞的鼠神经球表达, 但是这些基因在终末分化的神经细胞中并不出现[2 , 3]。Sanchez Ramos 等[4]首先报道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表达神经标志。由此推测, 脐血造血干细胞可能和神经干细胞具有很大的同源性。季氏等[5]在体外培养中用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结果在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下, 实验组Nestin 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在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下, Nestin 的mRNA 表达PCR 条带变量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得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能促进脐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具有更强的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美国科学家采用鼠脐带血干细胞加入维甲酸和生长激素后, 诱导脐血干细胞转变为神经细胞, 然后将其注入60 只发生脑卒中的鼠静脉血中, 4 周后, 80%的鼠康复, 而对照组鼠仅20%康复; 密西根州底特律亨利福特健康科学中心的Michael Chopp 医师将人脐带血干细胞直接注入卒中鼠的大脑受损区域, 观察2~4 周后, 鼠的活动能力明显得到改善。Chen 等[6]将脐带血有核细胞注入大鼠中风模型的尾静脉, 在7 d 及14 d进行的功能测试表明, 注射组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未注射组(P < 0.05)。在移植后14 或35 d 观察, 存活的脐带血细胞分布于整个受损脑组织中, 其中绝大多数位于缺血区域的边缘。而未受损半球极少(P <0.05), 部分脐血细胞表达神经特异性核蛋白(NeuN),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鼠活动能力恢复到卒中前的50%~80%。Buzanska等[7]对磁珠分选去除CD34+ 细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研究发现, 低密度接种后, 细胞形成表达巢蛋白Nes tin 的集落。在脑梗死方面, 将富含CD34+ 细胞(77%~95%) 的脐血细胞移植于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大鼠体内发现, 仅有一小部分细胞表达神经细胞表型, 而神经功能恢复在移植后几天就可以出现, 提示脐血细胞还可能通过刺激内源性大脑修机制而发挥作用[6]。Willing 等[8]在动物损伤后24 h 内通过股静脉注射和纹状体直接移植, 两种途径将脐血干细胞移植给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损伤的大鼠, 发现接受脐血干细胞, 治疗的动物评分明显高于未接受移植的动物。并证明静脉注射细胞与直接将细胞移植到纹状体效果相当, 且前者损伤小。Lu 等[9]将HUCBCs 通过尾静脉注射入脑组织损伤的大鼠, 用Rotarod 实验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来评估神经功能, 28 d 后处死动物。结果显示, 输注HUCBCs 治疗的动物神经缺失明显少于对照组。移植细胞迁移到了受损伤的脑内, 并表达了神经元标记物NeuN 和MAP-2 及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Garbuzova-Davis 等[10]发现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入Sanfilippo 综合症小鼠模型中可以改善疾病症状, 植入细胞可迁移至脑实质并长期存活( 7个月)。细胞呈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并表达神经细胞标志。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 6) : 379 - 38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 S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 55 - 56.
[3] 王琦. 中医体质学[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9 - 82.
[4]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 ] . 2 版.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 26- 27.
[5] 匡调元. 人体体质学[M ] . 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1: 3.
[6] 张安玲. 探讨体质在发病学中的作用[J] . 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2,8( 2) : 19 - 90.
[7]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0.
[8] 周素娥,彭俊峰.《内经》体质学说探源[J].广西中医药,1994,17(5):36-38.
[9]陈辉,陶汉华.体质学说与仲景桂枝汤证[J].中医药学刊,2005,23(4):675-676.

[10]匡调元.体质病理学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3(2):3-17.
[11] 王琦.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2.
[12]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等.168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31-34.
[13]郑元让,何志雄.《伤寒论》的体质学说[J].中医杂志,1981,22(12):4-8.
[14]陈霞,张国华.从中医体质学说浅谈中风病的预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31-32.
[15] 缪晓路,黄燕.阴阳辨证在中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1):80-82.
[16] 袁兆荣,袁杰.老年中风发病与体质因素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6):245-246.
[17]孙文军,田金洲,时晶,等.C 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5):328-330.
[18]贾妮,尤劲松,黄培新,等.ACE 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相关性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481-483.
[19]王琦,高京宏.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J].中医药学刊,2005,23(3):389-392.
[20]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1]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53-656.
[22]张亚军,毕力夫,王琦.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484-2485.
[23]钱会南.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10(23):853-855.
[24]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3.
[25]江启煜,孙晓生“. 辨质元”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39-41.
[26]熊兴江,王阶.外感高热诊疗心语[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6):681-688.
[27] 中华医学会神经疾病分会脑血管疾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7.
[28]朱燕波,王琦,邓棋卫.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40-45.
[29]陈立典,韩平,杜建.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297-1298.
[30]裴道灵,姜明霞.中医体质类型与临界高血压转归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78-79.
[31]钱岳晟,龚艳春,李华,等.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1-63.
[32]周华,武彦,戎靖枫.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127-129.
[33]张云云,张海梅,郭德莹.168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质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31-34.
[34]贾妮,文颖娟.从中医体质学说试论中风病的预防[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1058-1060.
[35]田栓磊,王琦“. 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J].中医研究,2009,22(2):1-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