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学中的常见症候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59

摘要:

摘要:教材中未列出,临床上较少使用的几个证候,如肺阳虚证、肺血虚证、肝气虚证、肝阳虚证等。这些证候是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导致产生的必然结果,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摘要:教材中未列出,临床上较少使用的几个证候,如肺阳虚证、肺血虚证、肝气虚证、肝阳虚证等。这些证候是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导致产生的必然结果,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笔者对这几个证候的确立与使用持肯定态度,并欲阐述其立证的理论依据。

 

1 肺阳虚证肺阳虚,古人称之为“肺气虚寒”或“肺虚冷”。如《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第二》中云:“肺虚冷……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理所当然,五脏生理功能的维持需阴阳气血相互制约与相互资生,所以,阴阳气血某一方发生虚损便会导致整个协调机制的破坏而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肺之阳气主要指肺脏的宣肃功能,在肺脏阳气作用下使血液得以温煦并保持液体状态而畅行无阻;保证水液的温化与通利;使呼吸之清气布散到全身;并且协调其他内脏之气下降与布散。反之,也会在诸多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肺阳气的虚损。是故肺阳虚证应属客观存在。如此,也才能体现脏腑气血理论的完整性。究其病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寒邪反复伤肺;二是久病咳喘,痰饮内停,伤及肺阳;三是肺气久虚,累及肺阳;四是母病及子,脾阳不足,土不生金;五是肾阳久亏,无以温煦肺阳。其病理变化有以下几点:一是肺气虚寒,卫阳不足,以致产生阳虚外感;二是肺气虚寒,水津不布,聚而为饮;三是肺气虚寒,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的水肿。临床表现充分体现了阳不胜阴的虚冷之象。如见面色白或暗,咳喘无力,少气声低,易感冒,呼吸气冷,咳吐多量清稀泡沫痰,甚则不能平卧,畏寒肢冷,背部冷甚,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而弱。

2 肺血虚证朝百脉,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肺包容血液并进行更新,血液在肺内维持一定的量并与肺主气的功能相互为用。若气虚不能生血行血可致肺血虚;血虚不能载气亦可致肺气虚,是故肺血虚证的存在理所当然。肺血虚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外感不愈,日久损耗;二是外伤出血;三是久病劳损等。其临床表现符合肺血虚的病因病机,如久病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或咳吐脓血,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

3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肝脏体阴而用阳,肝体肝用之间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体也柔软协调阴血充和,反之,阴血旺盛才能很好地制约肝用不致过亢。因此,肝用过度必然产生不足之证。形成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理由有以下三点:其一过度疲劳导致肝气虚而“用怯”。《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云:“肝者罢极之本”。“罢极”乃疲劳之极,意思非常明了。其二为乙癸同源,肾为肝之母,肾为水火之宅,肾水不足可致肝阴亏少,反之,肾阳不足也必然导致肝阳气不足。其三,肝经有寒凝之证,此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使肝阳气不虚,寒邪何以侵犯肝经而造成寒凝之证?寒气内侵与肝阳气亏虚可以互为因果。其成因有三:一是过度疲劳,耗伤肝之阳气;二是久病伤及肾阳,不能资生;三是感受寒邪,久羁不去。其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肝脏活动功能的低下,以致升发疏泄不及;筋脉失于温煦机体,机能活动能力低下,如胸胁满闷,四肢无力,懈惰不耐疲劳,易怒懒言,精神不畅,善太息,腹胀不思食,嗳气,口中酸苦,视力下降,头痛晕重或肢体振颤,或目睛发黄,脉沉弦细。肝阳不足影响气机升降,致使枢机失灵、浊阴阻塞上下,可见胸胁胀满连及少腹,上犯则呃逆嗳气,甚则腹胀如鼓,冷过肘膝,形容消瘦,面色青黄或黧黑,大便少而干或稀溏,或夜寐多梦,脉沉细或虚数,舌质黯淡。肝阳虚与肝气虚不同点在于前者具有阳虚寒冷之象,又重要体现在形寒怯冷,水寒内盛,如腹胀大如鼓或阴冷阳萎等方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