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理解课堂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5 17:15

摘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强调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性,对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或非指导性的主张。教师应在吸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核心教育思想基础上,以理解的教学观建构理解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强调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性,对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或非指导性的主张。教师应在吸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核心教育思想基础上,以“理解”的教学观建构“理解”的课堂教学。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即以人为本为教育的主旨。该教育思想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引领。

  (一)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与学的关系是学生的学习意义大于教师的教育意义,教学的目标是要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即学会了如何学习、适应和变化的人。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的教学结果,而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果。这也成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二)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全身心自主参与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直接、积极、主动的全身心参与。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才会让他们从人的行为、态度、行动方向,甚至是整个品行得到学习和发展,这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开展。

  (三) 教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而非指导人本主义提倡非指导性的引导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应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和一味注重测试结果的弊端,给予学生充分的身心发展空间,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执教者”和“一个没有面孔的课程的代表”,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真真实实的“人”,甚至教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也能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

  二、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理解”教学观诉求人本主义思想不仅仅是为了突显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对教师“理解”教学观念的一种需求。

  (一) “理解”教学观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一种实践对于教学,教师因个人的教学经验对其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受,并形成一定的模式。“理解”教学观是抽象的概念,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固有思维认知,只存在于教师自身的思想体会中。然后通过教学行为进行表达,形成了教师的外在实践“理解”教学观,也是真实“理解”教学观的反映。

  (二) “理解”教学观的调整方式是反思尽管教师的“理解”教学观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信念体现。为了将教学真实地展现给学生,教师会寻求相应的方式来协调自身已有的教学观念来与教学相一致,这种方式便是反思,即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归纳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不恰当的教学理解。

  (三) “理解”教学观是教师的观念创新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进行重新思维,修改原本的个人认知,重新挖掘教学的深刻内涵,形成新的教学内隐“理解”,再转化为具体的外在教学行为。这样的过程是教师反思过程的升华,是教师“理解”教学观对教师观念的创造,更是课堂教学的需求所在。

  三、“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教学观可以从教学的基本三要素方面,即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进行行为转化,改善教学方法。

  (一)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倡导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完全顺从学生,而是要协助学生建立正向、良好的价值观和乐观、积极的品性。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但相对而言,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素质、应激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弱。在尊重学生中心地位、理解学生心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优良品性塑造和正确价值观树立的课堂教学引导。

  (二) 增加教师自身经验的交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自身的经验无疑是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建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催化剂。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学生具有自主、明确的观念,期盼能和教师平等交流。教师适时地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更能引起学生的交流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正视自身观念、实现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创造良好契机。

  (三) 挖掘教学内容隐含的文化精神人本主义追求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意志。教师为学生传授的不应局限在教学内容所呈现的知识系统,更应对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进行传递。将文化精神与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专业素质提升,也是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生成准备。

  四、结束语

  总之,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并非完美,还需要我们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发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