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高考政治试题解题过程中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8 15:39

摘要:

摘要:本文从高考试卷中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高考政治试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解题方法 高考政治试题主要考查学

摘要:本文从高考试卷中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高考政治试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解题方法 
        高考政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解题的方式和技巧,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我们解决高考政治试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联系。由于事物的联系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解决高考政治试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面就以2011年高考政治试题(全国卷)为例对政治试题的解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选择题的解法 
        政治高考选择题是一种选拔性强,能有效防止受评分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而造成评分误差,从而保证评分公正的客观题型。在近几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和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除了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分析、掌握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从形式上看选择题由题干、题肢两部分构成;从内容上看有立意、情景、问题设置三部分。在解题过程中应找准题干的关键词、提取立意(中心思想),抓住设问,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将题干和题肢认真比对分析,从中找出最佳选项。 
        例1:(2011全国卷28)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设问的关键词是”科学认识” 本题的立意是“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根据该研究成果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题意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教材《认识论》知识:“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并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故只有D,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题肢错误。 
        例2:(2011全国卷26)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设问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问政府或者是其他市场主体。③是政府应努力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④中的做法只会使招工难的问题变的更难,也不符合题意,故此题只能选A。 
        二、主观性试题的解法 
        第一步:审题,抓关键词眼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矛盾,我们把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而把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样的道理,在解答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掌握题干的关键,抓住“关键词”,这对于分析解决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2011年全国卷第38题第(1)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异常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86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问题: 
        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在这个题中对解题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有:“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步:情境反射,联系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近几年的高考题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要求学生在抓住关键词眼的基础上联系教材知识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教材什么地方介绍过?是如何介绍的?如上题知识在《政治常识》第四课中介绍过,具体内容如下: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第一,从历史传统来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第二,从民族关系来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第二,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第三,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第四,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三步:立足教材、两个结合、精心做答、有所创新 
        经过前两个步骤,答题就有了思路。但不能简单生硬地照搬教材原理。因为试题是以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现实情况为背景材料。所以答题就必须立足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时事资料,精心组织好语言,尽量忠于教材知识,并能就材料的问题发表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有了这种解题思路,上题答案应为: 
        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西藏自治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