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信息技术论文 > 正文

识别技术及其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0 15:12

摘要:

摘 要 在简明论述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原理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敌我识别系统,综述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敌我识别系统的特点,比

  摘 要 在简明论述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原理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敌我识别系统,综述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敌我识别系统的特点,比较了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和激光敌我识别系统的性能,指出了敌我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敌我识别技术 发展 评述 现状

  战争中传统的敌我识别主要是依靠人的判断,通过对敌我服装、装备形状特征、或临时的某种识别信标、甚至暗号等方法来实现的。海湾战争的经验表明, 依靠裸眼或借助普通光学装置观察涂在战车、直升机上的醒目标志来识别敌我的方法,在现代空地一体化的战争中已经不能胜任。

  1994年,在伊拉克北部,美国空军的2 架战斗机因将陆军的2 架直升机识别为敌机而实施了攻击,导致机毁人亡;2001 年美军对阿富汗塔里班和基地组织实施军事打击期间,又发生多起误炸美军士兵、反塔里班部队士兵和平民的事件;2003年3月20 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军“爱国者”导弹击落英军“狂风”战斗机;美军F-16 战斗机轰炸“爱国者”导弹营阵地;2 辆英军“挑战者”主战坦克互相炮击;英军炮火打击美军车队;F-15 战机攻击美军炮兵阵地;美机轰炸美军特种兵等等。这些数字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各国对敌我识别重要性的认识,敌我识别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敌我识别系统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敌我识别系统从工作原理上一般分为协作式和非协作式两种。协作式敌我识别系统由询问机和应答机两部分构成,通过两者之间数据保密的询问/应答通信实现识别。这种识别方式过程简单、识别速度快、准确性高,而且系统体积小、易于装备和更换。非协作式敌我识别没有与目标间的通信过程,而是利用各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收集目标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被汇总到数据处理中心 通过信息融合技术来得到识别结果。这种识别方式可以利用几乎所有可探测到的信息,例如目标的电磁辐射和反射信号、红外辐射、声音信号、光信号、GPS 信息等,作用范围大,并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识别,识别结果可以在各作战武器间共享。但从发现目标到采集信息、分析判断需要做大量的计算,即使运算速度足够快也需要较长的运算时间,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各种干扰和不确定因素很多, 而且数据融合的处理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这都导致非协作式的敌我识别系统工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协作式系统是目前敌我识别的主要手段,而非协作式系统还无法作为独立的识别系统使用,但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识别手段,为战场指挥和决策提供大量信息。

  2、国外IFF 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个主动式IFF 系统是于1940 年投入运行的MARK1 系统。它使用2 030MHz 无线电信号通信,是一种机载询问应答模式的敌我识别装置。这种系统所采用的原理一直为现代协同式IFF 系统所采用。由于MARK1使用不同的雷达频率,因此系统不得不在整个雷达波段内进行机械调制,以便被任何探测雷达所触发。该系统的缺点在于机械调制的要求和其他因素限制了它的系统性能。

  激光技术为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采用激光技术是实现运动目标间敌我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激光技术的优势有:激光波长短,波束窄, 能够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提高了系统识别的定位精度;激光具有较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激光信号传递通道窄,不易被敌方探测,保密性好;激光的调制速度快, 大大缩短了识别时间。与微波和毫米波相比,其缺点是:探测距离较近,容易受气象和烟尘的影响。激光IFF 系统适用于攻击精度高、作用距离短的空―空, 空―地,地―地以及海上运动目标间的需要敌我识别的场合。

  3、我国敌我识别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对敌我识别系统的研究工作开展很早,当时仅限于地面对空中目标的识别,已完成型号研制并装备部队。受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启发,我国近几年加强了陆军地面武器装备之间、直升机和地面武器装备之间的敌我识别系统研究。目前的研究状态是激光、毫米波两种体制并行, 但最终将会根据军事需求和体制统一的原则确定一种敌我识别体制,从而真正实现陆战部队武器装备之间的互相识别。

  4、结语

  在信息化战场上,敌我双方部队交错活动,敌我界限模糊,这使得实时、准确、可靠、快速的敌我识别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敌我识别能力的一方,不仅能充分发挥己方兵力兵器的威力,而且可以降低误伤己方或友方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玉丹,王殿左.激光敌我识别系统[J].光电技术应用,2005,20(4):11-13.

  [2] 姜世栋,刘永智,杨亚培,等.激光敌我识别技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4,41(3):84-87.

  [3] 陈非凡,苑京立.国外敌我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讯技术,2001,44(2):5-10.

  [4] 曲东才,史贤俊,董文洪.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现状、发展及启示[J].现代防御技术,2004,32(3):64-6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