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ESP 在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3 16:37

摘要:

一、研究背景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

  一、研究背景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工程英语等。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最早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Barber( 1962) 、Halliday( 1964) 、Herbert( 1965) ,以及Ewer & Latorre( 1969) 等人可以说是60 年代国外ESP 研究的典型代表。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国外的ESP 研究范围较最初有了显著扩展,研究领域涉及到ESP 分类( Hutchinson, 1957) 、需求分析( Stapa, 2005) 、教材设计( Rahman, 2008) 、师资培训( Kone,2007) 、教学方法( Arani,2005) 、评估测试( Noordin,2005)和语料库研究( Milizia,2007) 等多个方面。ESP教学研究经历语域分析、修辞或篇章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分析,进入以需求分析为中心的阶段。目前国外的ESP 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英美ESP 教学现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ESP 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ESP 教学引入我国,国内的ESP 教学历经了30 多年的发展。80 年代介绍ESP 教学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 伍谦光,1980; 张义斌, 1985) 。进人90 年代以后,国内探讨ESP 理论和教学的文章才日渐增多( 范谊,1995; 程世禄等, 1995; 赵雪爱, 1999) ,但这些文章也大多局限于对国外ESP 的起源、概念、分类的介绍,很少论及理论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实证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到21 世纪ESP 研究在国内蓬勃兴起,研究领域和范围涉及ESP 的性质和范畴( 秦秀白, 2003) 、ESP 与大学英语的关系( 蔡基刚, 2004) 、教学方法( 曾雄, 2002) 、教材建设( 刘慧莉, 2003) 、师资培训( 陈冰, 2005) 、ESP 语料库构想( 陈明瑶, 2000) 、ESP 最新发展的介绍( 严明等,2007) 、以及实证性研究( 罗毅等,2008) 等多个方面,ESP 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更为广泛和多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内ESP 发展过程的不足( 秦秀白,2003; 罗毅等,2008) 。为了推进ESP 发展的进程, 2010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研社联合创办了学术期刊: 《中国ESP 研究》,致力于ESP 理论与教学研究。

  二、国内ESP 发展的内容分析

  本文将以CNKI 文献总库里的14 种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以及《中国ESP 研究》上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讨论1979 - 2014 三十多年间国内ESP 的研究状况,下面我们将依据Nunan( 2001) 对课程设置过程的划分,从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方式五个方面对我国ESP 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为获得较全面的检索结果,笔者分别检索了“ESP”、“专门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3 个关键词,剔除重复的和不相关的,共得到相关文章75 篇。关键词检索结果统计如下( 见表1) 。

  从表可以看出: ( 1) 30 年间,ESP 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 ( 2) 80 年代初到90 年代末,是国外理论的引介阶段,研究主要采用“ESP”的提法, 2000年后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这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专门用途英语”提法逐渐增多,“ESP”和“专门用途英语”两种提法并行存在。下面笔者根据研究主题,分别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评析。

  从表2 可以看出,在研究主题中,综合研究类文章所占比例最高( 41%) ,而教学目标文章所占份额最小( 0%)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近30 年来国内ESP 研究的概况: 1) 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论述较多,研究相对成熟; 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涉及较少,往往被放在综合研究中进行论述。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作为独立的对象,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3) 其他主要涉及教材建设、师资培训以及语料库在ESP 中的应用研究。下面我们将分别对五个研究主题展开介绍。

  ( 一) 需求分析

  在ESP 教学领域,研究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需求分析是确保ESP 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虽然对于“需求”的定义人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 Robinson,1991) [2]。“目前情景”即指学习者开始ESP 课程学习前,原有的语言程度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目标情景”是指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笔者分别以①“ESP”+“需求( 分析) ”、②“专门用途英语”或者“特殊用途英语”+“需求( 分析) ”和③“行业英语”+“需求( 分析)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12 篇和需求( 分析) 相关的文章。仔细研读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侧重论述需求分析的意义( 管春林,2005) 、介绍需求分析存在的理据( 范谊,1995) 、列举需求分析的分类( 束定芳, 2004) 以及基于需求分析的ESP 课程模式研究( 蔡基刚,2012) 。近几年开始出现少数需求分析的实证研究,其中关注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的有刘延秀、姚孝军( 2004) 、潘之欣( 2006) 、赵庆红等( 2009) ; 关注社会或专业的客观需求的有李萌涛、龚立( 1994) 、傅政等( 2001) 、黄萍、郭峰( 2011) 。下面对需求分析中研究比较成熟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 二)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根据Hutchinson & Waters 的需求分析模式,ESP 学习者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任荣政、丁年青( 2012 ) [3] 认为前者指ESP 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状态或水平,因此这一需求与ESP 教学的目标相对应; 后者则指学习者为实现目标需求所需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其相对应的是ESP 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具有导向性作用,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其他要素。ESP 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 蔡基刚, 2012) [4]。国内外知名高校的ESP 教学基本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日本四所高校的ESP 教学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 张文友,2001) [5]。复旦大学的学术英语课程目标是: 培养学生学术英语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清华大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国际交流提供支撑”( 蔡基刚, 2012) 。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的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等( Alexander,Argent & Spencer,2008) [6]。ESP 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3 个层次: 词汇与语法、语篇与体裁、策略与技能( 任荣政、丁年青,2012) 。

  第一个层次: 词汇与语法。ESP 词汇教学的重点是专业术语。这是因为,专业术语本身复杂、生僻,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特定意义,单纯掌握其一般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语法方面,专门用途英语有大量使用被动句和名词性短语、句式结构相对复杂等特点。因此,在ESP 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ESP 的语法特点进行一定的剖析。第二个层次:语篇与体裁。分析句子之间的衔接、段落结构以及整个语篇,能帮助学习者理解ESP 语篇是如何传递特定意义的。同时,将体裁分析理论引入ESP 教学领域,能够帮助学习者充分理解语篇的建构与组织模式,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 任荣政、丁年青,2012) 。第三个层次: 策略与技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仅靠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不足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实际的语言任务,只有切实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技能与策略,才能最终改善其在语言应用上的表现。因此,ESP 教学还应该从语言的表层形式向深层形式过渡,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者语言技能的锻炼与培养。

  关于ESP 的具体教学内容又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 语言共核理论和专业针对性理论。前者主张打破专业界限,以ESP 交际的一般规则和通用技巧为主要授课内容。另外一派学者则提倡开展更有专业针对性的ESP 教学( Flowerdew & Peacock,2001) [7]。陈冬纯( 2001) [8]又将有针对性的ESP 教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 关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语言训练和关于专业实践知识的语言训练。

  ( 三) 教学方法

  据上所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专门性,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特定的教学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目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语法翻译法。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目前国内的ESP 教学大多采用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专业教材、教师通过分析语法及翻译等进行讲解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长处是,学生语法概念比较清楚,有利于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因为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输出训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 任荣政、丁年青,2012) 。导致学生缺乏语言交际能力。第二个阶段是交际教学法( 功能意念法) ,即建立在功能语法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交际法。在交际法的基础还上产生了任务型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汪家丽( 1995) [9]总结了交际法的精神: 交际优先于其它语言行为方式; 用功能意念大纲代替语法结构大纲;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在交际过程中进行教学,学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强调学员应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第三个阶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 Hutchinson 和Waters,1987) [10]。这种教学法使语言表层结构不再是语言教学的重点,人作为一种具有认知能力的动物在使用语言时的思维活动过程得到了更多关注。在这种方法中,“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 孙秋丹等,2003 ) [11]。同时,Tim Johns & FlorenceDavies( 1983) [12]根据阅读文章的目的,提出了两种对比鲜明的方法: 语言点阅读法和信息阅读法。前者阅读为了获取语言知识,而后在阅读为了获取信息。在ESP 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针对ESP 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 四) 测评方式

  相对于ESP 教学,ESP 测评在国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ESP 语言考试( testing language forspecific purposes,简称TLSP 测试) 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ESP 理论后出现的。根据Douglas( 2000) [13],TLSP 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分支,其测试内容是基于对专门用途英语使用情况的分析,测试任务真实反映特定专业中英语的使用情况。因此,制定ESP 测评规范的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测试的内容和任务上。为准确测量考生语言能力,测试内容和任务必须与真实工作中使用的语言一致。这就是TLSP 测试的两个特征: 专业的针对性和任务的真实性。ESP 课程的测试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部评估,二是外部评估。内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 外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内部评估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做试卷,而外部评估的常用手段有问卷、调查表、面试、试卷、参与式讨论、跟踪调查等等( 王颖、周平,2006) [14]。具体说,测试他们能否听懂英语讲课,能否用英语汲取专业信息、写摘要、综述和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等。任务型语言测试的发展和完善为更好实现ESP 测试的真实性创造了很好的前景。任务型语言测试主要特点是以类似于真实生活情景的任务作为测试的中心项目,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使得测试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受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的能力。

  三、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今后10 年任务: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明确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有助于ESP 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测评方法,悉心研究ESP 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获得上述五个方面的最佳平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