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4 15:45

摘要:

一、国内外创新教育的概况 最早研究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给创

 一、国内外创新教育的概况
  最早研究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给创新的定义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近代最早开展创新文化教育的是美国,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将创新教育课程引入职工的教育,在企业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使职工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发表的《思考的方法》首创“智力激励法”,1953年又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对创新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943年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在美国出版了第一部研究创新的专著《创造性思维》。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首先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此后不久,哈佛大学、布法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创新教育的课程。1954年美国为鼓励创新成立了“创造性教育基金会”,从1955年-1963年间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创新研究学术会议。1979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正跨入一个新时代——急需一种新的创新精神的时代。”目前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还出现了50多个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一些基金会。除大学外,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后,美国许多公司如IBM公司、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等也设立了自己的创新训练部门,从学校到各个企业和各行业都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文化的形成。
  创新文化教育发源于美国,很快传向世界,在日本、德国、英国、前苏联和俄罗斯等国也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的研究。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文化教育的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市川龟久弥发表了《创造性研究的方法论》一书,1955年日本从美国引进创新教育课程,并及时在大学里开设。1979年日本相继成立了创造学学会、创造研究所,还开设了“星期日发明学校”将创新教育普及化,1981年电视台开播”发明设想“专题节目,1984年后,日本实行新的大学教育改革方案,其目的是促进大学创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特别重视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并制定了“实用新案”以法律措施对创新活动予以保护,使日本成为发明大国,专利申请雄居世界第一。
  前苏联也一直比较重视创新文化教育,从20世纪60年年代开始对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958年首先在拉托维亚人民技术学院开设创新教育课程,60年代逐步普及,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创新教育的对象从大学生、中学生到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开设的创新教育课程有发明学、创造心理学、专利学、发明史等,成立了全国与地方性的学术组织,提出了TRIZ理论,形成了现代发明方法学体系,在人事制度方面前苏联规定设计部门配备设计师和发明工程师的比例为7:1,为参与创新创造发明活动的毕业生提供就业门路,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文化机制的形成。
  在我国最早提出创新教育思想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了《创造宣言》。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的陈龙安教授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贾馥茗等人在台湾中小学开展了创新创造能力训练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进创新教育,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许立言教授首次在该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此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湖南长沙轻工业学院陆续将创新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程。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并创办《发明与革新》杂志;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成立,创办了《创新天地》杂志。中央电视在2010年后也开设了“我爱发明”的专题栏目,对形成全民创新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中国矿业大学的庄寿强教授、湖南长沙轻工业学院的孟天雄等主要研究创新教育的新方式,研究开发人员的创造力,研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规律为主。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方面、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的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如何将创新文化教育引入到大学生本科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课题。马云阔在《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管理类的特点,提出了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胡延松在《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王翔在《应用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创新研究》一文在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整合的创新性思路和措施。向延平在《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一文中认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并结合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石跃祥等撰文《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陈怀琛撰文《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赵泽兵等在《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指出“要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定标准。”。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情况可知,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各国都非常重视,并制定出各自的政策加以鼓励和支持,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的特点分析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有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等,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形成机制。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学科分类中属于文科类学生,人们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往往有以下模糊认识:
  1、认为文科类学生不像理科类学生,没有掌握生产经营方面的专业技术,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文科类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学生,如机电、计算机等专业比较好搞小发明、小创造和小改革,有天生的专业优势,文科类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2、认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创新教育主要在中小学生开展,大学生没有必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3、认为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相比,专业学习更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
  4、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要有专门的经费,没有经费的支持也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以上的观念主要是对大学生特点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
  1、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接受了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更强,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其组织能力和协调方面有其优势。在者创新正如关士续教授指出:“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经济的概念,它不是指技术本身要进行创新,而是指将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中,其结果是由重要生产要素组成的生产函数发生转移。”所以说创新不仅仅包含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具有将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技术能力,所以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可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可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2、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无论年龄大小,在人身的不同阶段,从事不同职业都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比中、小学生多,其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想象力会更加丰富,想象的资源更多,更利于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将创新教育有机的融合到我们的专业学习之中,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为通过创新教育,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愿意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也促进了其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和学习。
  4、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要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应将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贯穿的整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注重校园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创新心智,开发创新潜能,学习创新方法,掌握创新技能,提升创新素质。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类课程少于理工科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其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融合。
  我们认为开展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文化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创新文化教育机制的建立,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从观念引导到行动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建设的过程。总之,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我们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开阔,跨度大,比较活跃。在经济管理理论方面,通过专业的学习有自己的专业所长,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善于思考,虽不具有专业技术的优势,但在创新活动中不易受专业技术理论和认识的束缚,思维更大胆,更活跃,更富有发散思维的能力。
  2、想象力十分丰富,但缺乏创新性想象。不受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束缚,善于想象,但由于没有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性想象,难以产生出具有实施意义的方案和方法;但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将所学的创新方法用于实践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其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3、富有灵感,但不善于把握。由于有想象力丰富、思维开阔,灵感会常常光顾,但由于对灵感的出现无准备,或没有察觉,使灵感从身边溜走,失去了创新的机会。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把握创新灵感的能力,养成关注灵感生产的机会。
  4、喜欢团队作战,一般不擅长单兵作战。经济管理类学生比理工科类学生更愿意一起开展讨论,研究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但一般不擅长单兵作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针对此特点我们注重在创新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团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有意识训练个人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的目的探讨
  开展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文化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庄寿强认为:创造力是隐性的创造能力,又称为创造潜能,它是先天形成的一种自然属性,与人的知识和精力并无直接关联,而创新能力是一种显性的创造能力,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各种教育或训练才形成的素质,与人的知识和精力即后天的培养密切相关。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由创新者以已知信息、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出具有新颖性、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可以通过创新文化教育和创新活动培养和提升地。
  创新能力主要由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部分组织。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创新者在已有信息、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创新对象的情景、状态、用途和性质等重新认识的过程。发现与提出创新问题可以将其分为研究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研究型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创意来解决。发现型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对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显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解决问题方案的产生和创新的效果。在创新教育中要多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问个为什么,去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将问题的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达成目标的全过程,所需要的完成成果的能力。这种完成成果的能力包括构思、设计、制作、实验、组织、总结提高改进、整合等诸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有四个要素:一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确定和步骤的设计;二对解决问题的已有知识和相关知识是否掌握完备和充分;三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是否都指向目标;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在开展创新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以上各种综合的能力,提升其创新的素质。
  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的方法探讨
  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和加强创新文化的教育,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1、注重教学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将创新学、创新教育、创新的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教程等创新教育类课程拿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讲授中,强调教师要介绍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发展历史、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趋势,让学生接受本专业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激发其创新潜能。
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结合实际提出专业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中,介绍了某种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后,让学生掌握该方法,并针对该方法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学生自由发挥,既使是看起来比较荒谬的设想也加以鼓励,正确的引导,不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
  3、注重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中,适当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中有些内容按项目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协作,互相讨论解决的方法,如在《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拟题目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小组内成员思考后可以相互讨论确定题目,分工开展工作,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由小组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由学生组成的评议组给予评分。再如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改变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做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可结合自己毕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自己拟定研究题目与指导教师商定。通过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生的积极性,专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2012年有多篇论文获得了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奖。
  4、注重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大学生挑战杯、ERP经营决策竞赛、用友杯技能竞等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合。如在大学生挑战杯活动的开展中,引入创新教育,介绍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并组成教师团队进行指导。
  我们认为在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中,要把握创新活动具有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要做好“三心二意”的教育。
  一自信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从正面加以鼓励“我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才会有新思想、新观念、新点子、新火花、新创意的闪现,很难想向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会有创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动力。
  二有心:由于创新具有突变性的特点,一项新技术、新思路、新工艺的出现,会带来突变性的飞跃,所以要做有心人,对社会经济及各方面的信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把握突变的机会。
  三有恒心:由于创新又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创新活动会有风险,会有失败,会有反复,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取得成功,所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很重要。
  一乐意:学生要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要怨天由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从事的事业,乐意为从事的事业和梦想去拼搏和奋斗,苦中求乐。
  二创意:要鼓励学生做事做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不人云亦云,做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才会有创新的火花。
  总之,我们认为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活动呈现出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学生的知识必须有足够的覆盖面。
  二转变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改变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好“三心二意”的教育。
  三注重创新环境和氛围的形成,营造一个能够培养创新人才,又有利于创新行为的环境是很重要的,根据国外学者对世界创新能力强的公司调查研究发现,惠普、富士通、苹果等公司管理层会竭尽全力让员工过得舒适,给他们额外的休假创造一个舒适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创新教育的基地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训练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近年学院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ERP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实验室、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企业经营决策实验室、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心,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各款实验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
  五探讨产学研的结合,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我们组织学生署期到企业中实习,利用企业的设备、企业人员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经济管理类建立了稳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武汉钢铁集团、中商集团、捷利物流公司等多处实训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也积极参与,关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合作探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问题,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与探讨,使年青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营造自由、合谐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想法和建议,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教育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其次教师自己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摸索了一些经验和方法,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2010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湖北省创业经营大赛获省优秀组织奖、银奖1项、铜奖3项;
  2、2010年“用友杯” 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二等奖;
  3、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湖北省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省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2项;
  4、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总决赛获三等奖1项;
  5、2011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季军;
  6、2011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SCM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三等奖;
  7、2012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湖北省网络虚拟经营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1项;
  8、2012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湖北省创业经营大赛获银奖2项、铜奖3项;
  9、2012年 湖北省共青团中央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入驻评审,我专业KIWI团队作为湖北唯一大学生代表队进入省20强,并顺利入驻。
  10、2012年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二等奖;
  11、2012年ITMC全国大学生物流经营模拟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三等奖;
  12、2012年“用友杯” 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亚军;
  13、2012年“用友杯” 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
  14、2012年“金蝶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之星”企业模拟经营大赛华中区一等奖2项。
  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我专业学生因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8.47%。在创新教育活动的示范和带动下,促进了我院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