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通识教育理念视角下的人文精神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4 16:18

摘要: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造成大学人文精神缺失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造成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遗留的政治原因,又有当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既有对科学技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又有对大学教育、大学精神的理解误区。人文精神缺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品味和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缺乏健康的教育目标,只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出来的人要么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要么是“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又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人格残缺;毫无诚信可言等。人文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和精神,是善和美,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文化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高等院校应该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的中流砥柱。D. W. Allan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二、引入通识教育理念
  面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诸多问题,通识教育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不是让学生“样样通、样样松”,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它所关注的是人在生活上、道德上、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不仅对当今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通识教育理念观照下的人文精神培养和“高级英语”课程的有效结合
  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人文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级英语课已不再只是一门语言技能课程,而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以高级英语课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并以课文为依托,将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教学中,将课程内涵从单纯的知识层面扩展到知识中蕴含的智慧。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提出了以实施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教育目标的新课程框架。立足于专业技能型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合格的世界公民”。为了给国家输送能够从事科技、商务、文化、教育、翻译等相关工作的外语人才,我们要求毕业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走向、言谈举止。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价值取向上的正确指导,通过课堂和课后的阅读增加其人文文化底蕴,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通识教育
  “高级英语”课程是语言技能课的主角。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该课程中所授文章涉及到美育、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科技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把握,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以“高级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教材选用文章大多是经典名作,经典是智慧,经典是人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传递出文化的精髓。学生们在阅读这些经典名篇的同时,在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语言魅力的同时,还能领略到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增加古老的经典名作对于当今学生的吸引力、还原经典的光彩,更能使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与大师进行对话、探讨甚至研究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框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从狭义上讲,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单纯复述者,教师需要首先参透教材,再把信息进行整合归纳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理解和利用教材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适当地运用英语语言规范,指导学生通过语言资料的阅读了解英美文化特点,比较中西方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因差异带来的冲突和交际障碍。因此,教师应坚持针对教材中所涉及文化内容做有意义的传授与讨论,并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在国外经历恰当地扩充和引申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得到新信息,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在教法方面,我们首先针对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删减或补充。我们还就具体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授课时讲练结合。我们不仅补充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历史事实,也提供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从而为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提供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既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重结合其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有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也有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点,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辐射性地扩大阅读范围的活动,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内容,更有讨论、陈述、报告、演讲、辩论等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此外,本课程还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语言环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既能有效解决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既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交际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又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经典与时效的关系,做到既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延续,同时又能符合时代要求,同时还能在有限地教学时长内立足于教材并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角色;针对学生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与阅读课教师联手,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导,加强课外阅读,在增加语言输入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及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动员各种力量,开设各类讲座,使学生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和多样化;成立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型课题的研究,并进行展示,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用武之地”;加强课程介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并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低年级时“量”的累积转变为高年级“质”的飞跃,从简单的语言技能扩展到综合的语言素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我们将一节本来是线性、简单的课程演绎成信息丰富、结构立体、富含人文知识的课程,并将平面性的教材立体化、人性化。
  结束语
  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播过程,尤其不是一个知识的普及过程,更不是一个把深奥的知识浅薄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此,我们以“高级英语”课程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此框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证明,不仅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提高,学生也在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因此,该教学理念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弥补了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不足,改变了学生综合能力较弱的局面,更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李建盛《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晓云《大学生通识教育:电影通论》 2009年8月浙江大学出版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