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4 16:25

摘要: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初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务必要以追求教育的价值为目标。尤其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与福利性的特点,在国家大力倡导学前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初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务必要以追求教育的价值为目标。尤其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与福利性的特点,在国家大力倡导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今天,教育价值无疑是杆标尺,来衡量和处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破解教育实践中的难题。
  一、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进程中的体现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要杜绝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偏离”现象,需从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入手。
  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诞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1956年2月20日教育部颁发《师范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教学计划》,统一制定了高师学前专业教学计划;197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培养幼师师资。”截止2003年全国30多所高校设置了本专业,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数量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各高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受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而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弹性,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个性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地需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做了调整,培养目标已日趋多元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学前教育也逐步兼顾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二、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偏离
  学前专业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摸索发展之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中,不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曲解了教育目的性要求,偏离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普及与质量不能兼顾
  国家提倡以公益性、普惠性、低收入为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前完成,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反映在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培养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大
  随着投入、规模、场所等硬件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缺口达到了64万。[2]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7—1∶9;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8—1∶10,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11—1∶13。[3]而我国目前幼儿园总体师幼比为近1比23,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高。[4]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非学前专业、社会无业人员、小学的老弱病残退都涌入幼儿园,充斥了幼儿教师队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特征和教育育人的本质性。
  2、高师人才培养急功近利
  在学历与教师资格挂钩的时期,各地高师通过全日制和函授教育的培养形式大力扩招,加快向社会输送学前师资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质量建设的忧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学生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转行跳槽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种现象凸显了在“人”的软实力没有完全具备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只注重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幼儿师资的人性发展和幼儿本位的教育内在价值。
  (二)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只有具备强烈的专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职业之中。学前教育是根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其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然而表现在高师和幼儿园的实际现象,却并不乐观。
  1、各层面培训机构缺乏全面的专业意识
  中职中专类学生培养偏重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学生本身就薄弱的理论基础没有加以重视,会导致把学生当做技工培养,学生只重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的理解一知半解,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高师院校恰恰是在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就强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强化,而弱化了学生随年龄增大难以掌握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
  2、幼儿园用人机制中缺乏长远的职业意识
  很多幼儿园在用人中存在严重偏差,认为只要技能技巧好就是好教师,造成就业倒挂现象,致使高师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远远不如中师类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摇摆不定,在应然的教育追求与实然的就业需求矛盾中彷徨,在有限的学制中,如何既让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又能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是大多高师院校面临的难题。
  (三)职业发展近视性强烈
  首先,高师把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学前师资的工具,一味追求社会效益,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教育悲剧不断上演,教师虐待、无视幼儿的现象屡禁不止。
  其次是以短平快著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力军的成人教育,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教学过程越来越简化,文凭获得也越来越容易,这一揽子工程背后背负的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无数幼儿的健康成长。
  这种职业发展的近视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强烈的功利性,借助国家扶持幼教事业而谋生,缺乏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根源还在于缺乏了教育的内在价值。
  三、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回归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和整体性上认识教育培养的目的及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育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如今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目的理应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内容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职业理想的坚持”,高师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进行“完整人”的塑造,而不是“知识人”的塑造。
  在普及与质量兼顾的过程中,必须以幼儿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主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所说“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6]教育是不允许任何人做实验,以幼儿的成长为代价的。因而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成为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
  (二)提升专业发展意识
  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师资紧缺的实际,国家采取高师、幼专、幼师三层面培养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均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幼师、幼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拆分合并到高校将成为总趋势,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成为学前师资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今,甘肃、北京、山东、新疆等地都已完成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工程。
  2012年之后,国家将采取资格证与学历教育的分离,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考验。因而高师要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全科教师为主,专科教师为辅,必须配备特教课程;同时,高师与当地的幼儿园要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教育实习、专业见习基点,指导园所办园理念,形成长远、长效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职业发展的长期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效力将在幼儿的后续成长中得以体现。因而高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增设置职业类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景,加强学生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高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根据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和长期性进行设置,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教育模块,实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7]课程结构与门类也要多样化,在传统“三学”“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门类。
  “百年人生,立于幼教”,高师作为学前师资培养的摇篮,将承担越来越艰巨的重任,因而以教育价值为标尺制定合理、科学、人道的培养方案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0、119
[2][6]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如何解决[N].中国教育报, 2013-03-10
[3]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N].中国教育报, 2013-01-02 
[4]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3-4
[7]张晶.姚则会.模块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以安徽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