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6 16:52

摘要:

【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容易受到母语语言规则和文化特点的影响。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干扰翻译时,便产生了负迁

   【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容易受到母语语言规则和文化特点的影响。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干扰翻译时,便产生了负迁移。本文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浅析了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1)。 
  【论文关键词】母语 负迁移 汉英翻译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也叫干扰。本文主要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论述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干扰。 
  一、语言特征方面的负迁移 
  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例如:“红”对应的英文是“red”,但以下这些词得根据汉语中的不同意思做相应的处理: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红榜 (Honor roll),红包(Red paper bag of reward),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 
  在句法层面,英语是形合语言,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实词来表达含义,句子结构松散、不严谨。“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应该译成“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如果忽略时间的先后顺序直译成,“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out for a walk。”就会造成句序的负迁移。译者调整了句子结构,实现了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连贯。 
  在语篇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由段落组成。段落的结构相对完整,具备一个中心意义,段落中的句子或句群都是为表达中心意义服务的。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对段落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实现的手段却不尽相同。英语文章主要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使之有序、清晰。汉语虽然也使用关联词语、过渡句或过渡段等使文章前后衔接,但是不像英语有那么多衔接手段。 
  二、思维方式方面的负迁移 
  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其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对思维模式的转换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词汇上,汉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是概括的抽象的。汉语较少使用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又如“八个人吃一桌”;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如“桃李满天下”,正确的英语表达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而很多学生错误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不是按字面逐一表达。 
  在句法上,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 
  a.我肚子很饿了。My stomach clamors for food. 
  b.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im. 
  而中国学生写作时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没有考虑英汉思维上的差异,往往首先会想到这样的英语表达。如: 
  c.I’m very hungry。 
  d.He suddenly thought of a good idea。

 

  三、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往往不一样。在英汉词汇中关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翻译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的句子。 
   
  参考文献: 
  陈斌.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J].科教文汇,2007,(12):184.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 
  赵丽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35).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