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中国梦”的新闻标题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9 18:34

摘要:

摘 要:隐喻的发展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发展至今,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从传统的修辞领域发展到认知领域。从过去把隐喻看作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巧到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

摘 要:隐喻的发展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发展至今,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从传统的修辞领域发展到认知领域。从过去把隐喻看作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巧到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Lakoff 和 Johnson 在 1980 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为隐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人民网从2013年起关于“中国梦”的新闻报道标题进行研究,解读相关报道是如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构筑“中国梦”这一抽象概念以促进其在公众中的传播的。
 
关键词:隐喻 概念隐喻 中国梦
 
1. 引言
 
隐喻的定义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今天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则是Lakoff等人的定义:不同的高级经验域中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或者说把目标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张辉 卢卫中 2010)。隐喻一开始只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修辞方法和语言手段,但经过不断的发展,隐喻研究已扩展到隐喻认识论和抽象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语言学家纳入认知研究领域。今天人们认识到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隐喻,人们可以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现象和事物等。从本质上来讲,隐喻就是人类从具体的、有形的、熟悉的源域投射到抽象复杂的、不熟悉的目标域的一种认知活动。Lakoff 和 Johnson在 1980 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使得带有浓厚的主观描述色彩的隐喻修辞研究出现了认知研究的新趋势。人们借助隐喻构筑相应概念,理解抽象、复杂的现象和事物等。“中国梦”作为当今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影响着几乎每个中国人,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亦蜂拥而至。因此,本文将引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对有关“中国梦”新闻标题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新闻标题中表达出的概念隐喻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解读概念隐喻是如何在这类报告中发挥作用,促进“中国梦”传播的。
 
2. 理论介绍
 
我们对于“概念”一词并不陌生。同样的概念对于有着不同经历的人来说含义是不同的。因此概念是体验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王正元 2009)。《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提出了思维的隐喻性,身体的体验和理解对思维的内容起着中心作用,提出了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对一般隐喻表达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存在于人的认知机制中,构筑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映射是概念隐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人的心智空间内部和外部、表征与实质、具体与抽象的诸多信息、概念特征的联通纽带,映射联通是心智目标成员对另一心智空间成员的呼应(苏立昌2009)。比如“人生是旅途”这一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这一概念衍生了很多我们很熟悉的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及实体隐喻这三类。方位隐喻将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用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这样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通过熟知的源域的结构理解目标域的概念。实体隐喻是指“把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拟人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实体隐喻(苏立昌 2007),如:生活欺骗了我。
 
3. 关于“中国梦”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本文对选自人民网的“中国梦”专题咨询报道中的新闻标题根据莱可夫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一)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身体首先感知到的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在关于“中国梦”的新闻资讯中也有类似的报道。“为农牧民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翱翔”一词指雄鹰等在空中回旋地飞,有往上、向上的意思。翱翔,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概念,这种概念映射到农牧民孩子身上,表达了农牧民孩子能够如雄鹰般在空中自由飞翔,越走越高,有所成就。翱翔一词,将“中国梦”惠民利民具体化,形象化。夏春涛:把握三大契合点 形成“中国梦”的正能量。这里用到了“正能量”,其实这个词已经是各个领域的网络热词了。“正”是一个表示往前进步,不断上升,积极向上的一个概念词汇。“正能量”因而指一种积极的给人以活力和精力的能量,说“中国梦”的正能量,很具体的给人们关于中国梦符合人民切身利益的概念。
 
(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人们用一种已经构建好的熟知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与人们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刘昀献:“中国梦”引领中华巨轮扬帆远航。读者对巨轮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它是能够容纳很多人和货物,在风浪中滚滚前行的交通工具。巨轮的概念映射到国家之上,我们就是这艘巨轮上的乘客,装载着我们的梦想。巨轮能否在海上顺利航行,取决于航海员的方向定位等,而国家的前景犹如巨轮的前行,能否向前发展,取决于国家方针政策这个方向标。“中国梦”引领中华这条巨轮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这形象生动的给读者一个美好蓝图方针的概念。辛鸣:“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基石。这个标题把中国人“中国梦”的实现看作一项建筑工程。我们知道基石是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切高楼大厦都从它开始。要实现梦想,“中国梦”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每个中国人实现梦想的必然前提。
 
(三)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情感、思想、活动、事件等视作具体有形的实体,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中国梦·拉萨行”系列报道:活着的古城 焕发的容光。焕发的容光形容一个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状态。将此概念映射到拉萨古城上,将拉萨古城的发展状况这一无形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说明了在“中国梦”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拉萨古城一片欣欣向荣。非洲媒体团做客人民网畅谈“中国梦牵手非洲梦”。编者用“牵手”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将两个无生命的概念比作是两位友人之间的牵手。友好,亲密的形象便刻画在读者脑海中并映射到“中国梦”和“非洲梦”的关系中,生动的表达了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
 
4.结语
 
概念隐喻的提出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延伸到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给语言学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概念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和范畴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范畴中,丰富了语言的应用,也加大了人们对语言,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关于“中国梦”的相关咨询报道标题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的使用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形象的对“中国梦”有所了解,弘扬了“中国梦”这一重要的国家方针思想。更为我们从隐喻角度理解日常语言带来一定启示。(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E.C斯坦哈特. 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中的类比[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兴运、谢世坚. 英汉语“风”概念隐喻的体验认知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4。
 
[3]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正元.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辛斌.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1-5。
 
[6] 张辉、卢卫中. 认知转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