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大四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9 18:36

摘要:

摘 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对大四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本文对大四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摘 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对大四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本文对大四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四”现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两课”领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坚定和强化自己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待提高[1]。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例如大四学生),这种现象更是不容乐观。
 
“大四”源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四年制本科教育体制,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由于受考研、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安心于正常的学习,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大四”现象[2]。近年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这种“两头堵”的严峻现实下,大四学生上课率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到课率更是低的可怜,有老师甚至苦笑说:“实现了一对一教学”。大四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时产生各种认识上的不足,甚至产生厌学等错误思想,这有背于大学教育的初衷。笔者结合近年对大四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和体会,尝试对加强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
 
根据教社科司函[2009]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形势与政策”课程归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是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实现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大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领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基本理论融会到实践当中,正确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大四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大四学生的学习心态
 
大四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是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也有了较大的飞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在九十年代末期,大学实施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步入大学校园。但是,这一政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问题。大学不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毕业可能意味着失业。这种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它深刻着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态。特别是到了大四学年,毕业日益临近,考研学生,由于彼此所考学校、专业等的不同,各自复习各自的,互相之间很少交流,缺乏必要的沟通。有些考研学生感到孤独,甚至出现自闭症等;不考研学生,面临找工作问题,四处联系、应聘占用了较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形成心理冲突、矛盾和挫折,产生由择业引起的焦虑心理[3]。这些由于考研或找工作引起的负面情绪必然会导致大四学生的上课质量下降。据调查,大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很严重,有的课甚至发展到因无学生上课而无法正常开展。
 
与那些直接关系到大四学生考研或工作的专业课程相比,大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课情况尤为糟糕。有些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讲的都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对自已以后的工作或研究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上这门课程纯粹是浪费时间。那些到堂听课的学生也是奔着凑够学分上课的,思想涣散,心不在焉。老师在讲台讲老师的,学生自已在下面该干啥干啥,课堂的教学气氛很难调动。大四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这种教学状况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运行,更为严重的是已对学生培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
 
基于前面所述大四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问题,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和教学效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课堂中常呈现的现象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置若罔闻。教师感叹给大四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真的如同“对牛弹琴”。与其如此,倒不如顺其自然。“想听就听,不想听算了”。有些老师连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的眼神交汇都取消了。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了事。另一方面,学校的一些政策导致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心态出现偏差。学校侧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对教学的考核有淡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就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至于教学,只是完成既定的工作量,不愿意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花费太多的精力。在这些思想的驱动下,教师在大四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呈现出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也就不奇怪了。
 
3.教学主管部门的漠视态度
 
虽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列“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但是一些高校的学校领导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是迫于国家政策,勉强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但是相关教学主管部门认为该课程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并不把它当作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来看。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在学生大学四年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只是辅助性的,是可有可无的。
 
4.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较强且与时俱进的课程。但是,在一些高校,其教学内容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基础理论,而忽视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政治性。有把政治课的内容照抄照搬上来之嫌,而大四学生最为关心的考研、就业等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涉及较少。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仍为填鸭式教育。手段也比较落后,多以照着文件、报纸通读,也有以板书的形式罗列“条条框框”。很少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讨论,不能调动上课的学习积极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