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了犹未了》主人公的形象简析

来源:UC论文网2015-11-23 17:49

摘要:

论文关键词:《了犹未了》;齐思逸;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论文摘要:《了犹未了》主人公齐思逸是精英文化形象的代表,该小说旨在通过他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传播精英文化。齐

论文关键词:《了犹未了》;齐思逸;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论文摘要:《了犹未了》主人公齐思逸是精英文化形象的代表,该小说旨在通过他在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传播精英文化。齐思逸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以精英文化形象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梦境和对话来描写其心理。另外,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了齐思逸代表着精英文化形象。

    《了犹未了》是一部读后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主人公齐思逸一身正义,集真善美于一体,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不幸:在文革中曾受政治迫害,后来在单位中不够圆滑、无端挨整,同时他又在爱情上遭遇滑铁卢。可谓是事业爱情双落空。无奈之余,他选择了逃避—辞了职从省城归隐至二泉镇。
    主人公齐思逸可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可他为什么会在现实中溃败呢?本文聚焦于这一点,拟从文化方面加以解释。那齐思逸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认为,是精英文化。同时,小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传播工具—“传播工具被人们看作是‘文化工具’,所以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该小说拟通过主人公齐思逸的精英文化形象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表现形态,而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也主要由精英文化所创造。总体来讲,精英文化有两点特征:(1)精神方面—其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怀着“以天下为己任”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崇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追求出将人相;(2)功能方面—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范导的功能,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
    一
  关于精英文化的精神方面的特征,这在齐思逸与弯月儿的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弯月儿又闪亮闪亮,继续说到,“艺术本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的显现,是美,然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更是不可避免地要从艺术领域表现出来,而最直接体现着这种异化的,便是那些纯粹追求商业价值,说不上有什么文化内涵的,以打斗、凶杀、色情等为影视片、图书和一类所谓‘跟着感觉走’的流行歌曲……
    “是啊。”齐思逸连连点头,“这类歌曲照我看来,永远也进不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它们最根本的毛病是远离生活,因而思想苍白、立意陈旧、感情浮华、内容空乏。
    在市场经济中,以打斗、凶杀、色情等为题材的影视片、图书和一类所谓‘跟着感觉走’的流行歌曲纯粹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为了提高发行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现代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化的商业文化,其运行完全运用市场机制、遵循着商业规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则是通俗性、可复制性、平面性、娱乐性,是一种“用了随手就扔”的快餐式消费品。受市场利益所左右,大众文化的制作者尽其所能来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社会大众由于生活在现代工业化的都市中,生活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大,所以在为工作和生活烦心焦虑之余,渴望获得消遣和娱乐来帮助他们舒缓精神,“逃避’旧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从而获得情绪上的“解放”。而“无深度、重复性、追求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恰好满足了社会大众的这种需求,所以迅速地将精英文化挤向边缘,“借助商业霸权和社会多数建立自己的文化霸权。”
    尽管大众文化风靡一时,受尽社会大众的欢迎。有了它,人们能打发无聊的时间、能忘记生活中的忧愁、能投人到无限享乐中去。可文中的主人公齐思逸却并不赶流行,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用一种十分冷静的心态看问题。他着眼于未来,认为大众文化这种短暂的快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促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金民卿(2001)指出,“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在有利地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不合理因素:大众文化作品艺术水平降低,大量庸俗性消极性内容的存在,艺术家身份的转移即从文化提供者变成了商品提供者,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性、暴力等不良题材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诱使他们犯罪的报道也比比皆是。齐思逸以精英文化形象出现,对此现象可以说是大呼急吁,从文中的对话可看出:“所以我想,”齐思逸谈兴正浓,急急地接过话茬,“一切有理论良心的艺术理论家和有艺术良心的艺术实践家,应该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从锻造民族性格气质、增强民族文化素养、更新民族思维模式这个高度,去评价艺术作品,去引导艺术创作。…”
    “急急地接过话茬”中的“急急”一词可看出齐思逸早已按捺不住,想对这种不良局面发表心声,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而他的说话“一切有理论良心的艺术理论家和有艺术良心的艺术实践家,应该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从锻造民族性格气质、增强民族文化素养、更新民族思维模式这个高度,去评价艺术作品,去引导艺术创作。……”更显示了他的精英文化情结—艺术应从民族出发,为振兴民族而服务,这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恰好一致。一许士密(2002)强调,“精英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他们出于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社会价值理想的关照,……倡导文艺创作的审美理想、呼唤社会的人文精神等。”这也正是齐思逸的真实写照。这在他与弯月儿对话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刻意描写丁字路口的商贸大楼,“象一只硕大的张开羽翅正欲腾空而起的鳗鹏。”这儿的呢鹏是一种象征扩俗话说“大鹏展翅”便是此意。齐思逸来到省城工作后,的的确确想像大鹏展翅那样,做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精英文化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真实反映。齐思逸才华过人,不仅能致力于中医辩证法的研究,还能在杂志上发表些散文,正是“学而优”者,所以他想“仕”是知识分子一贯所追求的。

  二
    从齐思逸所担任的功能角色看,他的确实现了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了价值范导的功能。主要从以下3点来看:
    1.坚持理想、奋发努力的模范。齐思逸生活上十分简朴,从他的吃住可看出。“中午他在巷口胡乱地喝了碗稀粥,吃下块大饼’,可见他并不追求大鱼大肉的一生活,也显示了他并不富裕,有可能吃不起大鱼大肉。其次,他住的房子十分糟糕“狭小潮湿的陋室”经常会有老鼠光顾,甚至可以说他和老鼠共居一室;下雨时,屋里便会漏进水来,“好几处陷塌的椽子上铺着的瓦片,便象一层层溶岩那样浸下了一串串水珠儿。”“‘了可齐思逸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辩证法。为了改变经济状况,为了多挣些钱,他完全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可他却坚持守望自己的理想,致力于枯燥的哲学研究。这正是知识分子精英文化所提倡的。看了齐思逸,我们会深受感动,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形象。这跟我们一直提倡的助人为乐源出一流。齐思逸是一个热心肠,当别人有难时他会不计报酬地帮助别人,根本不在意个人得失。这是因为他心中充满着道义,当所发生的事情违背他所信奉的道义时,他便会不遗余力、不计个人安危地去维护这种道义。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模范作用,例如:在文革中,当狱友石楠生刚进牢房时,左撇子等三人抢香烟不成恼羞成怒,将他按翻在地殴打他。此时的齐思逸充当了雪中送炭式的救兵—“他上前使劲拉扯着他们,又一脚将左撇子勾翻,呵斥道:‘你想当牢霸是不是?你们谁还感动手,谁敢’。”这儿的齐思逸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识分子心目中典型的侠士形象,救人于水火之中。他跟石楠生根本不认识,完全没有必要去帮他,况且左撇子等人是一伙恶棍,随时有可能因为破坏了他们的好事转而报复他。他只需睁只眼闭只眼,自己就一点事都没有。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掀开被子跳起来”制止暴行。可见他嫉恶如仇,对不平之事水火不容。只要他遇到,就一定会身体力行地解决掉。精英文化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出世思想,而要“治国平天下”,就必定要铲除世界不平之事,人人才可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平。而齐思逸正好充当了这样的英雄人物,寄托了知识分子的种种理想。著名歌星韦唯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理,只要人人象齐思逸那样,世界将是正义凛然,邪恶将无处藏身。

 

   3不向权贵低头的代表。古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崇尚“出淤泥而不染”,道君子之品行。观今之齐思逸,与周氏笔下的莲花和文人们崇尚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样,品行高雅,不向邪恶低头。他化名在报上写杂文,讽刺所领导工作作风不端正而造成所里科研经费紧张,领导知道后,怀恨在心,不仅不给他评中级职称,还要他写检讨。齐思逸在这里表现出文人的高尚情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宁愿辞职,也不写检讨。众所周知,省城的一份稳定工作对个人的诱惑是多么大啊!有了工作,便可在省城好好生活,再图个人发展;没有了工作,一切再重头开始,对个人来说,可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可齐思逸就是因为文人情节,像莲花,像梅兰竹菊,所以毅然辞职,从繁华的都市一下子去了名不见经转的二泉镇,可以说是归隐了。
  三
    齐思逸是个哲学家,这注定了他要承受思考之痛苦。当从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大众文化迅速兴起,将精英文化挤压至边缘时,他经受着巨大的思想冲击和斗争—人类的精神家园何在?一方面他对来势汹汹的大众文化忧心忡忡,一方面他又无可奈何,所以他在现实和理想之中痛苦地寻找着、思考着,希望有一处精神家园,能让自己解脱。这也正是精英文化所寻找的—当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挤压到社会文化格局的边缘时,精英文化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理想家园。于德山(2005 )指出,“精英文化执行者的身份开始分化,要么钻进象牙塔,自娱自乐,要么加人大众文化的行列,成为新型媒介文化人与大众文化的制造者。”
    在表现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的情结时,比较独特的是:齐思逸主要借助梦境和对话来对其心理加以描写。梦境和对话将齐思逸内心的痛苦和思想上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旦人静下来,思绪便潮水般地涌来,让他不得安宁。一个生活安乐的人晚上睡觉时不仅可酣然大睡,还可做几个黄粱美梦。可齐思逸恰好相反,不仅毫无美梦可做,而且在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驱动下,即便在梦中也不断地在内心深处进行着对现实的反思。他的心路历程有两个重要的象征:弯月儿和圆月儿。弯月儿象征残缺,和弯月儿对话表示齐思逸的思想正经受着阵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谈话内容也主要是有关市场经济下大众文化的种种弊端,如“艺术的世俗化”、“甚至连女人贞操都推向了市场”等。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者,齐思逸对这些现象是痛心疾首的,可在汹涌澎湃的大众文化的进攻下,他又无能为力。可以说这时的他正陷人迷惑、思索、甚至是苦思良策之中。而当弯月儿变成圆月儿之后,意味着残缺已变为圆满,齐思逸的思想在挣扎之后找到了出路—归隐二泉镇。文中是这样说的:
    “却见月牙儿在缓缓地变得圆起来,终于团乱圈了。现在,远处的村镇田畴,近处的山林树木,笼罩在更明丽更广阔的银辉之中。
    二泉镇在这儿被描绘成桃花源式的美地,齐思逸终于找到了他的解脱之地。而圆月儿则以佛理消除了他的心头疑虑,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走着中国文人所走过的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然,弯月儿和圆月儿,以及“弯*圆”这个过程都是齐思逸内心冲突、思想挣扎的过程,同时也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剧烈冲突,最后不得已黯然神伤离开的象征。
    齐思逸精英文化形象代表也是符合该书写作背景的。该书写成于1995年,可过了5年才出版。作者在后记中感慨道:“我这个穷书生,写书苦,出书更苦。……市场风云变幻……书稿又回到我的案头,何日出版不得而知,我只能等待。”该书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对社会进行评析,思想深邃、切中时弊,实属精品。该书作者其实就是知识精英中的一员,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可从小说的作者简介中看出:作者本人研究哲学,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篇于1996年荣获“贵州省文学奖”(文学理论)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作者明显继承了中国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针对社会现实写下了这一饱含真知灼见的著作,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可“等到进人九十年代,恰逢精英文化一撅不振,大众文化趁虚而人,顺利地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了犹未了》这部著作反倒不及充满色情、凶杀、暴力等媚俗作品受出版社、发行商们的欢迎,竟在“深闺中”一锁就是s年。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其实以作者的才华,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去挣钱,他完全可以去写大量的庸俗作品,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胸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花费大量心血在艰难的写作条件下完成该书的写作,极尽个人能力传播着精英文化。让人可敬可佩!所以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者,有良心、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并用自己的行动继续坚守精英文化的阵地,维护我们的精英形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