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军事理论论文 > 正文

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与摸清和掌握某部士兵心理健康状况

来源:UC论文网2015-11-28 20:18

摘要:

【摘要】 目的:摸清和掌握某部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为推动部队全面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部431名士兵采用统一的《军人心理健康调查

【摘要】 目的:摸清和掌握某部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为推动部队全面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部431名士兵采用统一的《军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处理,根据士兵各种量表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若T≥70分,提示有心理障碍,分值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T<70分,提示正常。结果:级衔、政治面貌、职务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政治面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比较,级衔、婚姻、籍贯组躯体化因子得分比较,兵龄、年龄组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比较,级衔强迫因子得分比较,婚姻组恐怖因子得分比较,文化程度神经衰弱因子得分比较,兵源、政治面貌、年龄组掩饰因子得分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某部士兵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心理不良发生率为14·4%,年龄、兵龄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关键词:心理健康 调查 士兵

 

为了摸清和掌握某部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为推动部队全面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2年5月22~28日,对某部431名士兵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情况问卷调查,发现该部士兵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心理不良发生率为14·4%,年龄、兵龄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某部士兵431人,均为男性;年龄17~31岁,平均21·6±2·3岁。义务兵209人,占48·5%;士官222人,占51·5%。初中以下197人,占45·7%;高中以上234人,占54·3%。党员128人,占29·7%;非党员303人,占70·3%。班长(含副班长)143人,占33·2%;士兵288人,占66·8%。已婚16人,占3·7%;未婚415人,占96·3%。恋爱76人,占17·6%;未恋爱355人,占82·4%。农村兵313人,占72·6%;城镇兵118人,占27·4%。原籍分别来自沪、浙、苏、湘、赣、闽、皖、晋、鲁、鄂、豫、川。以长江为界,分为北方籍261人,占60·6%;南方籍170,占39·4%。

1·2 方法 (1)采用统一的《军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1](101题),分9个因子(掩饰、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强迫、恐怖、神经衰弱、躯体化、人际关系)测量个体的心理症状。(2)无记人问卷调查方式,分连队集中答卷、现场收回,发出问卷440份,收回440份,回收率100%,有效答卷431份,有效率98·0%。(3)根据被测量者对量表每题的回答的“是”或“否”分别计1或0分。计算得每份量表总分,然后标准化为T分[T=50+10(χ-χ1)/SD,χ为原始分,χ1为平均分,SD为标准差]。若T≥70分,提示有心理障碍,分值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T<70分,提示正常。(4)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处理,根据各因子分值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T分统计结果 个体心理状态评价,T≥70分者123人,占28·5%(其中掩饰分61人,占49·6%;焦虑分25人,占20·3%;精神病性分30人,占24·4%;躯体分6人,占4·9%;抑郁分1人,占0·8%)。心理不良发生率为14·4%(除掩饰分)。T<70分者308人,占71·5%。总体平均T分50·0±9·4。由此看出,某部士兵的心理不良主要表现为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抑郁等方面,这与有关研究[2]一致。

2·2 得分情况分析 (1)义务兵、普通(不担任班长、副班长职务)士兵:精神病性因子分值比较高(表1),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随着年龄、兵龄的增长分值越低;(2)党员比非党员的分值低(表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3)士官、已婚士兵、南方籍士兵躯体化因子分值较高,差异显著(P<0·05,表3,表4);(4)兵龄、年龄越长,其人际关系因子分值越高,差异显著(P<0·05),其他差异不显著(表5);(5)义务兵比士官的强迫因子分值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1)。(6)未婚的比已婚的士兵的恐怖因子分值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5); (7)高中以上的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士兵的神经衰弱因子分值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4);(8)城镇、年龄大、党员士兵的掩饰因子分值比较高,差异显著(P<0·05,表2~表4)。

 

3 讨 论

目前,我国专家估计,全国心理不良发生率占总人口的10%左右。本调查显示,某部士兵的心理不良发生率为14·4%,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状态[3]。

3·1 年龄、兵龄与心理健康水平 义务兵、普通士兵、非党员的精神病性因子分值与同组比较较高,年龄、兵龄越低,其分值越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生理上成熟,但心理上并未完全成熟,缺乏精神卫生常识,适应部队能力较差。面对部队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封闭式管理、考军校、改选士官、入党、学技术等压力,极易出现焦虑、困惑、精神压抑等表现[2],导致精神卫生问题和适应障碍,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这不仅不利于本人心身健康,也影响部队建设和战斗力。但随着兵龄、年龄的增长,接受部队教育的增多,士官、党员、班长适应部队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提高。

3·2 心理障碍倾向 本调查发现,义务兵强迫因子T分,士官、已婚、南方籍士兵躯体化因子T分,年龄、兵龄大士兵人际关系因子T分,高中以上士兵神经衰弱因子T分,未婚士兵恐怖因子T分,城镇、党员、年龄大士兵掩饰因子T分,与同组比较,差异显著。其可能原因:

(1)高科技装备训练要求高,须规范操作、重复训练;部分服役时间较短的士兵担心操作不慎,造成高科技装备损坏而挨批评和处罚,精神压力增强,易出现某种强迫倾向。

(2)士官面对家庭矛盾、身体疾病、士官选改、二次就业等问题,绝大部分士官人际关系、精神压力随之增加,尤其是兵龄5年以上、年龄25岁以上的士兵更为突出,他们对个人前途及身体健康关注程度明显加强。南方籍士兵,因经济条件好,在部队怕吃苦,担心部队训练、劳动影响自己的身体,故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也明显增强。

(3)文化程度高的士兵,因入伍前未能考上大学或入伍后失去原有的工作,有着心理落差,加之父母寄予的期望,考虑个人在部队的出路较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4)未婚士兵随着对台军事斗争准备越紧迫,对将来上战场等方面存在着种种担心、恐慌也越强烈。

(5)城镇、党员、年龄越大的士兵,对心理健康关注程度高,这可能与他们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接受部队教育程度有关。同时也说明农村、低年龄、非党员士兵对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