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金融论文 > 正文

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

来源:UC论文网2015-12-03 17:54

摘要: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生浓厚的兴趣。金融发展是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通过利率和汇率等杠杆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的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生浓厚的兴趣。金融发展是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通过利率和汇率等杠杆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本的配置效率,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理论权威人物Levine(1997)基于“金融功能观”,从交易成本角度将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分为:(1)便利风险管理;(2)配置资源;(3)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4)动员储蓄;(5)便利商品和合约的交易,并认为金融体系的功能最终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美国经济学家Jorgens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投入要素质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含义,即全要素生产率,并把它归结为是技术进步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为9.61%,同时,金融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金融总量规模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维持的,付出了极大的资源,环境等成本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极不可取的。按照Levine(1997,2003)的观点,金融发展不仅直接通过动员储蓄,提高储蓄率,促进资本积累,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本文将侧重研究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二.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最初的研究开始于丁伯根(1942)和Solow(1985)在新古典的框架下研究“Solow余值”对增长的贡献。Fare(1985,1989,1994)与Coelli(1996)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量方法,并通过了严谨地经验分析。美国经济学家Jorgens和波士顿经济学家戈洛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Jorgens方法已经成为测量全要素生产率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而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国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中国金融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改革和金融危机的应对层面。Goldsmith(1969)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开创性地建立了比较金融分析的理论框架,从金融与经济结合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结构概念,并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指出: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优化及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并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发展12条规律。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影响,McKinnon和Shaw(1973)提出了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理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Patrick(1966)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认为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20世经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采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揭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Levin和King(1993)开创性地打破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僵局,寻求建立一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一般金融发展理论,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入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随后,D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8)从更为微观的企业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作用。在此之后金融学家大多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量数据表明,金融发展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2.国内相关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研究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本身的研究,另一种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邱阳,杨俊,廖冰(2002)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对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了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几点启示。张军和施少化(2003)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发现改革前TFP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改革后TFP有了明显提高。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提出了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的不同。郭庆旺,贾俊雪(2005)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三种估算方法(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潜在产出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

核心期刊推荐